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
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
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地轴钩横海岳牵,咸池直下具区连。封疆何计吴越限,光景长涵舜禹天。
白鸟舞波摇定日,骊龙归洞落腥烟。木奴万个安能住,不是元公即上仙。
明轩洞豁筠帘遮,众宾环堵且勿哗。东西对垒建旗鼓,圜奁方局无参差。
五岳不动四目动,破灰槁木形神悚。冥茫淬厉炼心兵,多算少算务持重。
战国纵横术细论,车箱井栏旧谱存。日月九天黄亦道,风雨八阵死生门。
初投数子绝跬步,中边错落星辰布。玉滋霞岛冷暖殊,手落纹楸后先互。
俄焉两敌渐纷争,虚堂杀气宵腾腾。每于袖手旁观暇,如听金戈铁马声。
暗伏明挑先冥索,出入神鬼煎精魄。九边飞角取远势,一著攻心乃上策。
淮阴将兵信指挥,钜鹿破楚操神机。鏖战昆阳雷雨击,虎豹股栗屋瓦飞。
鸟道偏师方折挫,余子纷纷尽袒左。忽讶奇兵天上来,当食不食全局破。
虎斗龙争古战场,嬴颠刘蹶势靡常。到底输赢归小劫,烂柯人已阅沧桑。
坐隐仙家藉养性,君今海内推棋圣。奇童争并邺侯称,常势真堪积薪竞。
玄玉文犀照短檠,眼中成败最分明。夜半局终凉月上,满窗花影覆空枰。
关河□色壮,因风怀所私。立功与立德,宁效皋与夔。
皋夔亦有功,驰驱皇路中。烟尘萦马首,役夫如飞鸿。
并辔犹较可,独行与谁同。挥手自兹去,颜色何日逢。
回首望京阙,山川当面笼。山容翠似霞,江流乱如沙。
与王分手后,异域而归家。甘苦向谁说,怀思棼若麻。
关山自寥寂,对境常咨嗟。咨嗟欲何入,含恨且开车。
行旌逝安指,潇湘为旧庐。中道各异向,触物寔悼余。
譬彼同飞鸟,因鸮各一隅。虽有相见日,念此欲捐躯。
悬悬望云梦,引颈以踌躇。踌躇亦何意,念王不能置。
寒蝉鸣高枝,哀声薄床第。搴帷见明月,怛忉岂能睡。
先生少从外氏学,玉叉得自初白翁。拊不留手泽可鉴,截肪之色形如弓。
下安桃竹强名杖,挂画取钱其用同。当年操几迁书筴,日见摩挲太心剧。
百年阅历几人存,古器犹完亦足惜。后生不及并世生,老辈风流略可识。
卷帘霜下夜钟鸣,罢酒传观醉默默。回首袁花暮草生,得树楼空梦颜色。
江城星月照人寒,故物苍茫见手泽。吁嗟乎双杖之铭亡其词,赤藤如铁今安归。
渭阳送后头如雪,尚咏琼瑰玉佩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