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东鲁(今山东)的儒生。鲁地有儒者虽皓首穷经,却死守章句,不懂经邦治国之策。李白自视有“经济之才”、“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鲁儒”的轻视和嘲笑,故以此诗反讥之。
开头四句说,那些白发苍苍的“鲁叟”们,言必称“五经”,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将《诗》、《书》、《礼》、《易》、《春秋》这几部儒家圣贤之书的章句背得滚瓜烂熟,学问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们请教一下经国济世的方略,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对。这里将鲁儒的精通经书和不谙时务相对比,揭示了他们的无能本质。
然而,标志着儒生身分的仪容却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诗人接着以漫画笔法,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鲁儒们迂腐可笑的举止:他们脚下穿着文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上了大路,宽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还未迈动,先扬起了一片尘土。鲁儒们故做庄严的神态与其实际上给人的滑稽感构成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喜剧效果;同时,鲁儒们外表的矜持与其内里的无能构成的对比,又更加突现了他们的迂阔。
诗末六句,是诗人对鲁儒的评论,并且将自己摆进去与鲁儒加以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积极用世思想。诗中采用了以古喻今的写法:当年秦始皇曾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没收天下的《诗》《书》等儒家之书,谁敢违抗,就施以黥刑,并被罚去筑城。当时,那些褒衣博带的儒生确是吃了苦头。李白对鲁儒们说:正像秦代那些儒生们的可悲遭遇一样,你们这些人断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虽然也崇奉儒学,但却要效法叔孙通,干一番辅弼朝廷的事业,绝不与你们为伍。你们既然对时务一窍不通,那么,就请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结尾二句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如见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伟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嘲鲁儒》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
细切辛丝,香堆翠缕,谢家春满纤收。粉光新靧鲜桃,黛影乍描恁柳。
欢开生日,尽膝下、莺歌消受。羡又添、一岁风光,长媚画堂寿母。
今岁好、酿多美酒。来岁好、脍多腻肉。朔囊虽满钱刀,不满汉京少妇。
餔麋儿女,一个个、怜伊黄口。念楚狂、妻已冰清,莫比女花还瘦。
群公陪宴柏梁台,殿上传呼万寿杯。元戎节钺来江上,使者楼船泛海回。
荒若无人居,晓霾静诸屋。老树眠泥塘,鸟声似儿哭。
乱草经烧馀,努力守微绿。平海声不潮,接岸凝黄浊。
地境临至宽,气严转拘束。略动樯旗风,云态便舒目。
安得千亿心,尽与散烦蹙。
群公集清浒,出祖发江艘。碧色泻空宇,望来秋气高。
为子谅有道,在世岂徒劳。尊亲况未艾,微霜瞻二毛。
边山锐上名融丘,尝从经师受《尔雅》。箭簇突兀雁翎刷,刀锷峥嵘鹈膏泻。
仙人身披古色裘,捧持天仗骑骓马。狂风吹落蛮云中,散为桂林画分野。
大舰如拖五丈樯,广屋如侧千鳞瓦。作诗犹隘昔人吟,入画竟无妙手写。
晴红雨翠万态供,酒樽游榼千场惹。使人倦眼等閒开,如彼禅栖不妨假。
省门病起意何如,遥对琼峰挥玉斝。小山招饮有吾侪,请看闺中同志者。
无端景色名花在,一种芳心万缕馀。独立东风神恍若,不禁风雨泪纷如。
睡魂尚怯开筵处,笑靥微生览镜初。岂为閒情纵诗兴,要扳春意满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