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鲁儒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鲁地老叟谈论《五经》,白发皓首只能死守章句。问他经国济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坠入烟雾。脚穿远游的文履,头戴方山的头巾。沿着直道缓援迈步,还没抬脚,已掀起了尘土。秦相李斯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达于时变的通儒叔孙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什么适合时代的形势都未晓得,还是回到汶水边去躬耕吧。
注释
鲁,春秋时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鲁儒,鲁地的儒生。
鲁叟,鲁地的老头子,指鲁儒。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章句,分析古书章节、句读。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学中。
经济策,治理国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样子。
著(zhuó),穿。远游履(lǚ),鞋名。
方山巾,古代一种方形头巾。
从,沿着。
“缓步”“未行”两句意为:慢吞吞地沿着直路踱着,未迈开脚步,宽大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尘。
秦家丞相,指李斯。
褒衣,儒生穿的一种宽大的衣服。褒衣人,指儒生。
叔孙通,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
殊伦,不是同一类人物。汶水,今山东大汶河。汶水滨,指鲁儒的故乡

鉴赏

  这是一首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东鲁(今山东)的儒生。鲁地有儒者虽皓首穷经,却死守章句,不懂经邦治国之策。李白自视有“经济之才”、“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鲁儒”的轻视和嘲笑,故以此诗反讥之。

  开头四句说,那些白发苍苍的“鲁叟”们,言必称“五经”,他们以毕生的精力,将《诗》、《书》、《礼》、《易》、《春秋》这几部儒家圣贤之书的章句背得滚瓜烂熟,学问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们请教一下经国济世的方略,就如坠烟雾,茫然不知所对。这里将鲁儒的精通经书和不谙时务相对比,揭示了他们的无能本质。

  然而,标志着儒生身分的仪容却是丝毫马虎不得的。诗人接着以漫画笔法,活灵活现地描摹了鲁儒们迂腐可笑的举止:他们脚下穿着文饰考究的远游履,头上戴着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风度地上了大路,宽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还未迈动,先扬起了一片尘土。鲁儒们故做庄严的神态与其实际上给人的滑稽感构成的对比,产生出一种喜剧效果;同时,鲁儒们外表的矜持与其内里的无能构成的对比,又更加突现了他们的迂阔。

  诗末六句,是诗人对鲁儒的评论,并且将自己摆进去与鲁儒加以对比,在这种对比中表达自己的积极用世思想。诗中采用了以古喻今的写法:当年秦始皇曾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没收天下的《诗》《书》等儒家之书,谁敢违抗,就施以黥刑,并被罚去筑城。当时,那些褒衣博带的儒生确是吃了苦头。李白对鲁儒们说:正像秦代那些儒生们的可悲遭遇一样,你们这些人断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虽然也崇奉儒学,但却要效法叔孙通,干一番辅弼朝廷的事业,绝不与你们为伍。你们既然对时务一窍不通,那么,就请回到老家的汶水边上种田去吧!结尾二句的嘲讽是极其辛辣的,令人如见鲁儒们的窘态,和李白飞扬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伟理想所迸发出的精神力量。

创作背景

  《嘲鲁儒》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李白移居东鲁不久,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兖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过数十里之遥,正是“盛产”儒生的地方。李白来到这里,见到大批“鲁儒”,一旦与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写诗以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晓日西风转,秋天万里明。湖天一种色,林鸟百般声。
霁景浮云满,游丝映水轻。今朝江上客,凡慰几人情。
董双成一妙,历历韵风篁。清露鹤声远,碧云仙吹长。
气侵银项湿,膏胤漆瓢香。曲罢不知处,巫山空夕阳。
蟾窟研霜,蜂房点蜡,一枝曾伴凉宵。清气初生,丹心未折,浓艳到此都消。避风归去,贮金屋、妆成汉娇。栗肌微润,和露吹香,直与秋高。小山旧隐重招。记得相逢,古道迢遥。把酒长歌,插花短舞,谁在水国吹箫。馀音何处,看万里、星河动摇。广庭人散,月淡天心,鹤下银桥。
去岁牡丹时。几遍西湖把酒卮。一种姚黄偏韵雅,相宜。薄薄梳妆淡淡眉。
回首绿杨堤。依旧黄鹂紫燕飞。人在天涯春在眼,凄迷。不比巫山尚有期。

泥鳅鱼之下,曾不享佳宾。又嫌太健滑,治洗烦庖人。

煎炙亦苦腥,未尝辄向唇。江侯昔南官,家膳无此珍。

昨日邀我餐,下箸胜紫鳞。乃知至贱品,唯在调甘辛。

活衲僧,生铁铸。
吐出铁心肝,挂起铁面具。
蚊子上铁牛,无你啗啄处。
素纨摇月,碧帐含烟。
或放或收皆在我,长伸两脚放憨眠。
灼然如是,天地相悬。
开眼不知天大晓,阎家催索水浆钱。

束笋投来,展素册、分行罗布。指星宿,三垣列舍,各依躔度。

面貌难猜鬷蔑丑,姓名那识颜标误。待揩摩、老眼认参军,如遮雾。

白圭玷,青蝇污、兼金屑,黄沙淤。自披寻,斜斜整整,虫鱼夹注。

爱者兼存题品字,弃之还载瑕疵句。比文昌、禄籍更分明,堪凭据。

之印可,然后人信以传。昔刘叉未有显称,及以雪车、冰柱二篇为韩文公所赏,一日之名,遂埒张孟。予尝得叉遗集,观其余作,多不称是。而流传至今,未就泯灭者,以韩公所赏题品尔。今才士满世,所负当不止叉如,然而奖借后进,竟未有如韩公者。才难,不其然,有亦未易识。诵山谷之诗,不觉喟然。因作思古人一曲。他时傥遇知己,无妨反骚。
不恨穷途,所恨吾生,不见古人。似道傍郭泰,品题季伟,舟中谢尚,赏识袁宏。又似元之,与苏和仲,汲引孙丁晁李秦。今安在,但高风凛凛,坟草青青。
江东无我无卿。政自要胸中分渭泾。叹今人荣贵,只修边幅,斯文寂寞,终欠宗盟。面蹉长江,目迷东野,却笑韩公接后生。知音者,恨黄金难铸,清泪如倾。

积雨初开霁,柴门掩薜萝。空阶堕梧叶,露冷月明多。

一国三公狐貉衣,四郊多垒鸟蛇围。天街不辨玄黄马,宫漏稀传日月闱。

嵇绍可能留溅血,谢玄那及总戎机。祇应大驾惩西楚,弗对虞歌北渡归。

冬学晚,弦诵在南邻。快雪萧萧偎冻雀,落梅香里证闻根。

何地不程门。

榆林四望黄沙际,千里连墩绝塞天。夹道陈兵横套口,长城环堑绕延川。

徙边御史筹无缺,折色司农计苟全。此地从来多勇敢,莫教枵腹事鸣弦。

年时枫底白鸥乡。欸乃一溪凉。今日重寻,冷红十里,不见旧渔郎。

君言鉴曲终须乞,此事且商量。满地江湖,渐无人矣,容我占沧浪。

怪今年、故园人日,檐底尖风鸣铁。把纸阁、芦帘频揭。

吹过墙腰残雪。卯酒犹寒,辛盘未熟,綵胜无心贴。

劝不住、傅粉飞蛾,点点趁愁,搅乱人间佳节。

思去年、衡漳夜半,客里相寻旋别。戍角霜边,归人雁后,独树横桥月。

乱流中马蹄,凄凉旧事怕说。

剩有些、香奁丽句,写叠长笺盈箧。付与鸰原,白杨瑟瑟,捲起寒涛咽。

看九峰一片,将余泪痕遥抹。

睡觉翻阶鸟雀喧,远拖吟屐过江村。禾收大野全成路,雪霁遥山尽到门。

春蚓怒号茶鼎熟,冻蛟狂裂墨池浑。看他黄叶风如扫,篱畔梅花白几痕。

药迳入云林,晚晴扶杖吟。
照泥星复雨,经朔月犹阴。
树折怜巢覆,泉清见叶沈。
爱闲自如此,不是学灰心。
久雨初晴睡正长,春蛙鸣遍旧池塘。
小亭寂寞斜阳里,一阵东负过木香。

扁舟初别五陵春,为逐江间鸥鹭群。津吏谩劳频问讯,汉庭元有旧将军。

永日看鹦鹉,金笼寄此生。翠翎工刷羽,朱咮善含声。

陇树归还远,吴音教乍成。雪衣吾惜汝,长此伴闺情。

易安居士偏潇洒。片言落纸真无价。应是谪仙人。青莲认后身。

可怜还再嫁。未了尘缘债。衣上旧茶痕。看来莫断魂。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