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次年,李白便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二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自迎监门劳玉趾,引车回入大梁市。从骑皆惊骂小人,岂知嬴乃为公子。
刎颈送君君勿悲,为酬晋鄙血淋漓。效命只须进朱亥,报恩况复得如姬。
卖浆博徒贤似汝,殷勤问步频相许。天下无双是妄人,平原多客空豪举。
威名尽出抱关人,率领诸侯遂抑秦。末路可怜长夜饮,东门草蔓失城闉。
客有佩长剑,行趋骠骑营。入门拜旌节,冰玉仍双清。
门前系著青丝骑,冬青吹花香拂袂。上马谁怜矍铄翁,东床正忆风流婿。
军中置酒气偏豪,红烛金杯虎帐高。奴子平头摇羽扇,美人纤手送车螯。
家临帝苑长淮树,芳草萋萋望乡处。又逢海水动离情,却指芝城是归路。
芝城梅水接蛮烟,两地惊心惜别筵。自愧临行无可赠,何人更有绕朝鞭。
尘缘相误,大错从何铸。归梦碧山遥,水云空、人间难住。
落梅如雪,拂面作春寒,登广武、泣新亭,先我伤心许。
雨巾风帽,著酒长安路。老至厌悲歌,炙银簧、玉靴寒冱。
百年浩荡,憔悴惜初心,飞鸟外、落霞边,那是愁来处。
颓阳匿岩罅,众牝积阴翳。倭迟篆路中,榛篁互亏蔽。
坡转陡光明,呀然露峰髻。绀殿蟠其根,啜荈从所憩。
指点青菡萏,亭亭立云际。怪松郁垂盖,悬栈固盘蒂。
慑险笑群懦,践夕励孤锐。登顿薄天衢,迥出人间世。
仰扪昼有星,俯躏暝无地。一气明晦间,众顶攒琐细。
贡湖三万顷,练影付摇曳。去美景不延,来奇日将曀。
眷眷下烟萝,一镫寺门闭。
此身只合老江皋,旁挺偏宜寄托牢。绿暗红稀君莫惜,鹅潭烟雨足风涛。
东西斋邸半同年,莫讶孤踪爱屡迁。十载稀逢通夕话,一灯真喜对床眠。
茗泉虚接春瓯饮,藓浪惭陪石鼎联。病宿旧房还取便,未应萧索吝来篇。
兰若云林一径斜,山僧扶锡具袈裟。莲宫入定心宁住,应有如来为献花。
言寻鹦鹉庵,乃在凤山侧。石磴引途长,筠舆穿箐密。
初地峙山门,重关辟香域。佛亦专城居,崇垣势崱屴。
眼明见花宫,照耀黄金色。谁凿铜山穴,来构梵王室。
参差万瓦明,磨砻两楹植。藻井与疏寮,玲珑胜雕刻。
中奉武当神,玉座颇莹拭。庭前五丈竿,大旗飏落日。
居然范金为,非是通帛质。穹碑屹两旁,大书夸撰述。
经始万历中,甲辰首载笔。伟哉陈中丞,持节抚南国。
勇略伏猓獠,余威詟爨僰。三宣设八关,屯兵备缅贼。
雄才足筹边,韦李乃其匹。惜哉侈心生,未免留口实。
铜柱马援置,铜鼓武侯勒。克敌扬天威,岂恃象教力。
况当神庙年,中外困掊克。殿工筹度支,矿使遍南北。
滇中增贡金,数比旧额溢。辇石充山庄,购象备扈跸。
要荒肆徵求,帑缗糜千亿。以兹六诏民,愁叹废力穑。
中丞亦慈祥,宝井役请息。乞哀一纸疏,读者尚心恻。
奈何侈兴筑,物力不遑恤。竭此三品金,空为十地饰。
即今厄红羊,战场浩荆棘。昆池灰再飞,阿房火未熄。
兹殿类灵光,巍然可登陟。窗轩稍零落,父老为哽恧。
醵金累锱铢,鸠工庀堂阈。毋使大厦倾,谓是明神式。
我意独不然,狂论众所嫉。不见民苦饥,老稚葬沟洫。
厂废鼓铸穷,那能振万镒。佛开甘露门,断臂且舍得。
何惜方丈地,借为救荒术。巨炭炽红炉,新模就赤仄。
弹指千万缗,散以助耕织。鸿嗷得栖迟,鹑衣救凛慄。
徐议销兵气,农器铸亦亟。斯事实便民,余岂贪货殖。
神鬼如有灵,罪谪誓不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