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露浓 一作: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繁盛带着点点露水。
树林深处,野鹿时隐时现,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
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飞瀑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只好依靠几棵古松,排遣愁思。
注释
戴天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不遇:没有遇到
吠:狗叫。
带露浓:挂满了露珠。
树深:树丛深处。
青霭:青色的云气。
倚:靠。

赏析一

  此诗是李白二十岁以前的作品,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首联是说,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桃花带着几点露珠。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且让人想到道士居住此中,正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个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颔联是说,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到山寺的钟声。

  颔联写的是你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走,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相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的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颈联是说,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

  颈联写的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清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细腻:“野竹分青霭”用了一个“分”字,用来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挂碧峰”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即可以看出道远的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会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心情。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尾联是说,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不由自主的靠着几株古松犯愁。

  结尾两句,诗人通过问询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创作背景

  根据清代黄锡珪《李太白年谱》,李白在十八、九岁时,曾隐居在大匡山(戴天山)大明寺中读书,这首诗应该是这期间所作。

赏析二

  这首诗是李白早年的作品。李白早年在戴天山大明寺读书。后来,李白因坐永王李璘事入狱,流放夜郎,遇赦,漂泊浔阳、金陵、宣城、历阳等地。杜甫在成都于肃宗上元二年(761),因“近无李白消息”,写了一首《不见》诗怀念李白,担心他在外会闯祸,盼他早日归还“匡山”故乡。诗曰:“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次年,李白便死于安徽当涂。

  李白早年即富有才华,他在大匡山读书时,就描绘了这样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道士姓名,不得而知。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

  全诗分为三个层次,前四句为一个层次,五、六两句为二个层次,最后两句为一个层次。前四句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听耳闻目睹。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竹前冠一“野”字,是说翠竹是自然长成,并非人工培植,因而更觉可喜可爱。“霭”前冠一“青”字,与竹色协调,融为一色。“飞泉挂碧峰”,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入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所以,吴大受说:“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诗筏》)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洞府寒山曲,天游日旰回。披云看石镜,拂雪上金台。
竹径龙骖下,松庭鹤辔来。双童还献药,五色耀仙材。
西风半入孤城角。人生归燕巢幕。倦翁衰甚也,又不是、官卑禄薄。
收绳卷索今番稳,尽一丘一壑足乐。还是远空雁落。报宛句、溪光犹昨。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
一自参机政,居然重本兵。
尤优文与武,谥重敏兼荣。
行矣跻三府,天乎梦两楹。
鄱阳当日谶,端的付唐生。

山气与湖光,四时足殊秀。我识轩中人,是为益三友。

戗金砚匣衍波笺,日坐春风小阁前。
镂管簪花书小字,把郎诗学鲁?编。

自迎监门劳玉趾,引车回入大梁市。从骑皆惊骂小人,岂知嬴乃为公子。

刎颈送君君勿悲,为酬晋鄙血淋漓。效命只须进朱亥,报恩况复得如姬。

卖浆博徒贤似汝,殷勤问步频相许。天下无双是妄人,平原多客空豪举。

威名尽出抱关人,率领诸侯遂抑秦。末路可怜长夜饮,东门草蔓失城闉。

客有佩长剑,行趋骠骑营。入门拜旌节,冰玉仍双清。

门前系著青丝骑,冬青吹花香拂袂。上马谁怜矍铄翁,东床正忆风流婿。

军中置酒气偏豪,红烛金杯虎帐高。奴子平头摇羽扇,美人纤手送车螯。

家临帝苑长淮树,芳草萋萋望乡处。又逢海水动离情,却指芝城是归路。

芝城梅水接蛮烟,两地惊心惜别筵。自愧临行无可赠,何人更有绕朝鞭。

尘缘相误,大错从何铸。归梦碧山遥,水云空、人间难住。

落梅如雪,拂面作春寒,登广武、泣新亭,先我伤心许。

雨巾风帽,著酒长安路。老至厌悲歌,炙银簧、玉靴寒冱。

百年浩荡,憔悴惜初心,飞鸟外、落霞边,那是愁来处。

颓阳匿岩罅,众牝积阴翳。倭迟篆路中,榛篁互亏蔽。

坡转陡光明,呀然露峰髻。绀殿蟠其根,啜荈从所憩。

指点青菡萏,亭亭立云际。怪松郁垂盖,悬栈固盘蒂。

慑险笑群懦,践夕励孤锐。登顿薄天衢,迥出人间世。

仰扪昼有星,俯躏暝无地。一气明晦间,众顶攒琐细。

贡湖三万顷,练影付摇曳。去美景不延,来奇日将曀。

眷眷下烟萝,一镫寺门闭。

此身只合老江皋,旁挺偏宜寄托牢。绿暗红稀君莫惜,鹅潭烟雨足风涛。

东西斋邸半同年,莫讶孤踪爱屡迁。十载稀逢通夕话,一灯真喜对床眠。

茗泉虚接春瓯饮,藓浪惭陪石鼎联。病宿旧房还取便,未应萧索吝来篇。

虎质斑斑卧石苔,翻盆黠鼠亦惊猜。日高花影浑如醉,应吃东家薄荷来。

大史占南极,秋分见寿星。增辉延宝历,发曜起祥经。
灼烁依狼地,昭彰近帝庭。高悬方杳杳,孤白乍荧荧。
应见光新吐,休征德自形。既能符圣祚,从此表遐龄。

兰若云林一径斜,山僧扶锡具袈裟。莲宫入定心宁住,应有如来为献花。

言寻鹦鹉庵,乃在凤山侧。石磴引途长,筠舆穿箐密。

初地峙山门,重关辟香域。佛亦专城居,崇垣势崱屴。

眼明见花宫,照耀黄金色。谁凿铜山穴,来构梵王室。

参差万瓦明,磨砻两楹植。藻井与疏寮,玲珑胜雕刻。

中奉武当神,玉座颇莹拭。庭前五丈竿,大旗飏落日。

居然范金为,非是通帛质。穹碑屹两旁,大书夸撰述。

经始万历中,甲辰首载笔。伟哉陈中丞,持节抚南国。

勇略伏猓獠,余威詟爨僰。三宣设八关,屯兵备缅贼。

雄才足筹边,韦李乃其匹。惜哉侈心生,未免留口实。

铜柱马援置,铜鼓武侯勒。克敌扬天威,岂恃象教力。

况当神庙年,中外困掊克。殿工筹度支,矿使遍南北。

滇中增贡金,数比旧额溢。辇石充山庄,购象备扈跸。

要荒肆徵求,帑缗糜千亿。以兹六诏民,愁叹废力穑。

中丞亦慈祥,宝井役请息。乞哀一纸疏,读者尚心恻。

奈何侈兴筑,物力不遑恤。竭此三品金,空为十地饰。

即今厄红羊,战场浩荆棘。昆池灰再飞,阿房火未熄。

兹殿类灵光,巍然可登陟。窗轩稍零落,父老为哽恧。

醵金累锱铢,鸠工庀堂阈。毋使大厦倾,谓是明神式。

我意独不然,狂论众所嫉。不见民苦饥,老稚葬沟洫。

厂废鼓铸穷,那能振万镒。佛开甘露门,断臂且舍得。

何惜方丈地,借为救荒术。巨炭炽红炉,新模就赤仄。

弹指千万缗,散以助耕织。鸿嗷得栖迟,鹑衣救凛慄。

徐议销兵气,农器铸亦亟。斯事实便民,余岂贪货殖。

神鬼如有灵,罪谪誓不怵。

剑倚峨眉霜鬓寒,孤臣五夜独攀鞍。岘山剩有江湖泪,别过羊公仔细看。

独立长堤上,西风满客衣。日临秋草广,山接远天微。
岸叶随波尽,沙云与鸟飞。秦人宁有素,去意自知归。
隔断中原数百年,囊沙堪笑况投鞭。
桓温不合留王猛,安石终能举谢玄。
日落暮云斜度鸟,雪消春水远连天。
子山空有《江南赋》,北府凄凉最可怜。
碍处非墙壁,通处没虚空。
双关俱透彻,别是一家风。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