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可以与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赠诗对比赏析: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在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两人对老的态度。白居易的诗生动地揭述老人之处境和心态;而刘禹锡诗除了写老态入木三分之外,更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难怪结语两句能脍炙人口,历千年而不衰了。这并不是说刘写诗技巧比白高明,而是由于诗是言志,两人对人生看法有所不同。人生观的差异,反映在文字上也就各异其趣。结果就表现为消极和积极的分歧。刘禹锡诗之前六句是对白诗的回答和补充,后六句则是对“老”的颂赞,使人读后会觉得“老”并不可怕,而更充满希望。这是诗的可贵之处,自然百读不厌了。
夜来风雨匆匆,故园定是花无几。愁多愁极,等闲孤负,一年芳意。
柳困花慵,杏青梅小,对人容易。算好春长在,好花长见,元只是、人憔悴。
回首池南旧事。恨星星、不堪重记。如今但有,看花老眼,伤时清泪。
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待繁红乱处,留云借月,也须拼醉。
彭蠡汇东泽,章贡绕西城。江湖左右襟带,高阁峙崚嶒。
佩玉清歌散后,画栋朝云闻高,小队驻双旌。帝子渺何许,长啸倚青冥。
神奇事,风借力,快扬舲。绵津当日题字,墨彩尚飞腾。
不见才人江上,空有沙鸥别浦。一舸待寻盟。冷眼落霞外,天水碧无情。
高福古寺何巍昂,谁其作者商河王。碧瓦朱甍照山水,以石为柱花础方。
行人下马日卓午,红尘扑面生清凉。僧言此地泉水好,石鼎小煮鱼眼汤。
生天成佛吾未勇,膜拜懒与瞻毫光。画手将毋腕有鬼,龙象著壁皆飞扬。
风窗纵横千贝叶,相彼饥鼠充其肠。开门或有王新建,大阁谁与唐李康。
自古贤王多好事,以其余力开道场。百六十年一走马,此寺岂不关兴亡。
螭首龟趺尚林立,寒食雨过苔痕苍。莫笑扪碑萧夫子,强推甲乙寻偏旁。
新竹成林犹带粉,早秧出水便成针。日长门巷无人过,一觉齁齁夏木阴。
忆昔于归纨绮丛,郎家声誉擅江东。肃雍自叶房中乐,散朗仍归林下风。
日暖画楼彤管丽,春深珠箔麝兰通。彩云散后空凭吊,野哭荒郊恨几重。
子方誇小隐,我亦爱深居。出补登山屐,归携带月锄。
旋沽新漉酒,聊驻故人车。有此幽栖乐,虽贫亦晏如。
山屐逶迤萧寺西,一支藤杖漫相携。涓涓泉响聆幽洞,细细莎深认故溪。
胜迹不随今古变,物情只觉去来迷。昔贤留咏归何处,却喜新碑勒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