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钟山,下钟山,两钟尔大何处悬。沧波作杵天作簴,悬在江湖都会间。
蜀江西来一万里,章江南来会于此。更著鄱阳与彭蠡,混同四水作一水。
万岁千秋撞不止,两钟可是难当抵。上钟打得到骨髓,下钟打穿胸腹底。
世无坡老辨古器,谁知出自周与魏。老夫不能认款识,愿闻大声开病耳,今夜月明正无滓。
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人家多因水为园亭树石,溪塘幽窃而明瑟,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艇,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桥四面触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良谓胜游矣。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王谢冶城之语,景晏牛山之悲,今之视昔,亦有怨耶!壬寅季夏之望,与箨庵、茶村、伯玑诸子,倚歌而和之。箨庵继成一章,予以属和。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我发日以变,山色日以新。举杯试问山,古今阅几人。
我非山主人,聊为山之宾。杖可入幽险,诗能写清淳。
但恐我他适,山乎尔谁邻。
苍茫楚泽秋,岩谷隐宫徵。鱼龙守轩辕,猿乌识追蠡。
酒醒江南客,月在船窗里。佳期不可寻,相思满湖水。
丰年观五马,乐饮耐千钟。稻割黄云尽,粱添白露舂。
藜羹不但糁,玉馔有馀供。堪笑他方旱,纷纷拜土龙。
甲子流年五十三,行藏东北又西南。太平世界生来幸,淡泊田园分且甘。
纱帽不曾嫌白发,锦衣偏觉胜青衫。何时共把陶潜菊,弟劝兄酬酒正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