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描写雨天景象的小诗。这首诗诗设喻新巧、描写别致,一联想丰富。全诗四句,全是眼望所见的景物,因此,“眼望”便是全诗的线索。空前的云涌是指眼望见,雨洒渭川是远望所见;天边归雁是极目远眺所见。这些使诗人有所思,有所感,诗人触景生情,借周围的景物扦发自己久居他乡的愁苦,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现实衰微的慨叹。
晚唐社会,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军阀的连年混战,国势衰微,日趋末落,经济崩溃,民生涂炭。笼革朝野上下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气氛。再加上诗人一生颇不得志,为了求官,辗转他乡,一直到六十岁才中进士。他在流离奔走中,亲眼看到社会的凋弊,了解了人民的苦难。这些自然在他的心目中留下无限的悲楚的记忆,思绪中凝聚着不可排遣的忧虑。这悲楚,这忧虑自然会遣于笔端,写进诗中。这首诗,虽句句写诗,然而从诗人对景象的描写中处处能见到诗人所思,诗人所虑。
诗的第一句“乱云如兽出山前”,写的是雨前。诗人用一“乱”字,用“如兽”的比喻来描绘乌云的变化和狂奔的速度,形象而通真。第二句是写雨。雨虽不大,是“细雨”,然而是“和风”而来,因此弥漫了整个渭水两岸。诗人用一个“满”字具体写出了渭水两岸细雨迷蒙的景象。紧接着,第三句用了“尽日”二字写下雨时问之长,用“空漂无所见”写雨景迷茫,写诗人内心的空荡。这个“无所见”,是指没有一样具有生气的景物,没有一样令人欢心的事。一切全是灰濛濛的,灰濛濛的天,灰濛濛的地。此时此景,诗人自己的心境便可想而知了。而最后“雁行斜去字联联”一句则更能反衬出诗人感情的凄苦,烘托出周围气氛的凄凉。在单调的灰濛濛的天空,来了一行归雁,又传来声声的雁鸣,这是一幅凄凉的景象。这样,这首小诗就不只是一首写景诗了,诗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由此可见,诗人借景抒情,设喻描绘的技巧是高明的。
谁植高原树,花叶相离披。幽阴上蔽日,野鸟中巢之。
朝飞呼其友,莫㝛呼其儿。岂不乐平生,久托终不移。
微霜变青绿,凉风又先吹。馀叶犹满林,飒飒声何悲。
四海谅云广,欲逝愿裴褢。独食虽得饱,不如群食饥。
一夕不相亲,百年安得知。但冀藏弱羽,奚必栖高枝。
熙陵尝赋钓鱼篇,意属磻溪旧所传。治世代天今六相,中兴扶日跨群贤。
已栽桃李满天下,更卜林泉占海边。不似东山携妓女,一觞一咏度长年。
一从奉得去年书,报道江山已定居。应料于今台岳畔,还同自昔辋川图。
君臣终始如公少,将相声名自古无。何日雍容陪杖屦,松风山径竹篮舆。
酷烈薰心不可医,终朝起伏向人嘶。方瞳失却来时路,草满秋原水拍堤。
苍崖破天根,壁立生万象。丹梯垂铁锁,猿鸟不敢傍。
天阙郁嵯峨,风云日摩荡。仰穿但壁削,俯视惊漭瀁。
孤松倒千寻,夭矫忽奔放。飞泉劈阴崖,石角皆怒向。
凌虚步弥局,造极神乃王。冥思真宰理,雕镂穷异状。
遐哉七十君,灵迹空想像。云亭尚崔嵬,简册应沦丧。
吾将采琼蕤,高卧观叠嶂。
敲火试山泉,轻烟飏林樾。松花著我衣,香色殊清绝。
忽闻梵课声,喃喃诵寂灭。且嚼本山茶,何减小团月。
微风习习生,归思悠然发。雅爱老坡仙,同游偕弟辙。
凤吹临晴野,看旌旄、葳蕤百里,仙郎扈驾。一簇红云班队里,个个轻装都冶,应只有、长聊闲雅。
谁识胸中才八斗,任浮沉执戟鸾旌下。白玉勒,五花马。
天高风紧斜阳也。听传宣、雕弓新上。锦鹰初架。霜落草枯平坂阔,好骋穿杨骑射。
频拜赐,官庖法灸。不信能文兼会武,向周庐、读史消寒夜。
羽猎赋,更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