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至于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像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读者,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闻君谈西戎,废食忘早晚。王师本不陈,贼垒何足刬。
守边在得士,此语要而简。知君论将口,似予识画眼。
笑指尘壁间,此是老牛戬。平生师卫玠,非意尝理遣。
愬君定何人,未用市朝显。置之勿复道,世俗固多舛。
归去亦何须,单车度殽渑。如虫得羽化,已脱安用茧。
家书空万轴,凉暴困舒卷。念当扫长物,闭息默自煖。
此画聊付君,幽处得小展。新诗勿纵笔,群吠惊邑犬。
时来未可知,妙斲待轮扁。
七夕凭谁问,双星柰尔何。劫来行暮雨,早已失天河。
不见停梭去,宁知乞巧多。盈盈一水者,人世更磋砣。
百年乔木阴当户,五亩幽居水映茅。好古喜寻遗老问,避喧懒与贵人交。
从兄受学喜苏辙,与弟分财笑薛包。孝友传家得无愧,聚蚊免使退之嘲。
名花美酒共婆娑,月落乌啼奈晓何。为遇浔阳旧供奉,殷勤重唱《渭城》歌。
高堂展图飒寒景,古桧峨峨出苍顶。坐上疑闻啄木声,空中忽落蛟龙影。
干株偃蹇势回薄,梢节盘撑气深猛。寻常岩壑真有此,六月炎风为之冷。
密叶中含雷雨垂,危标上逼云霄迥。悬猿清秋怯倒上,饥鸢落日愁相并。
浦口回舟望北林,原头立马瞻西岭。刘郎此图昔所画,物色笔势生雄骋。
王君得此绮绣重,玉立阶墀见清挺。经年烽火万山赤,赭伐还闻到条梗。
天寒荒野霜露白,萧瑟阴风助悲哽。岂无千尺栋梁具,摧绝泥沙竟谁省。
深山大泽龙虎死,惨淡相看愁不醒。海波万一解经天,亦欲乘槎掠参井。
万绿渺无际,村边与郭边。山如名士画,秋是酒人天。
野径都环苇,斜阳尚咽蝉。登临触乡思,一步一缠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