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千门明月,天如水,正是人间佳节。开尽小梅春气透,花烛家家罗列。
来往绮罗,喧阗箫鼓,达旦何曾歇。少年当此,风光真是殊绝。
遥想二十年前,此时此夜,共绾同心结。窗外冰轮依旧在,玉貌已成长别。
旧著罗衣,不堪触目,洒泪都成血。细思往事,只添镜里华发。
此心活动元无定,或出他乡入此乡。猛省不知谁是主,只因操舍有存亡。
井络当坤维,岷山出其腹。神禹生兹乡,石纽何葱郁。
采药遣古亭,读书留往谷。灵峰隐秘文,名山藏仙箓。
薤尾翔飘鸾,穗书昂立鹄。瑞恊宛委图,辉映岣嵝曲。
早慕子长游,晚滞周南躅。烦君窈窕寻,寄余琳琅录。
辽海西归雪鬓空,自甘牢落故园中。汉臣惟有杨彪在,几杖承恩入魏宫。
忆昔坡头接锦袍,深堂披卷效微劳。三年重得同清夜,宫烛风帘见月高。
画阁临流想像题,倚栏翘首觉天低。名花无数侵帘入,好鸟多情傍户啼。
近水迢迢经雨绿,遥山隐隐拂云齐。从来吏隐难兼得,城市还惊似涧溪。
喜逢人日转青阳,燕赏桃花旧草堂。七菜漫随时令设,一杯聊与故人尝。
东风早巳回明庶,柳色行将绕建章。但得弟兄常聚首,不妨京国是他乡。
空庭落叶又成堆,近郭招携胜引来。古寺夕阳偏有色,寒香老圃未全开。
图传妙墨松声寂,阁倚晴空雁影回。珍重大安残碣在,匆匆更与拂苍苔。
烛影茶香射短幢,数宵清梦寄莲邦。都弛诃子林中禁,共倒虞翻宅畔缸。
石塔灯微通梵宇,竹床月入借邻窗。毛生楮客俱堪绝,每过骚坛兴未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