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远处的群山也随着倒映在水中的日光,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
五陵:唐颜师古在《汉书》注文中指出:”五陵,谓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间”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日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句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清寒原是好名声,误拟羞惭效侈盈。勉强风流神不王,困穷无计酿戈兵。
江柳疏,月波滟。峻壁如天堑。春泪笛心漂,秋梦屏眉酽。
红麝残,霜气餍。损尽缃棠艳。颠倒不成欢,绮债鸳鸯欠。
平原碎碾凄迷影,轻随画轮移去。瘦借烟肥,昏怜雾隔,红晕马蹄尘土。
残更四五。正一点心焦,闷天难曙。闪过垂杨,短长亭外数星聚。
高楼今夜睡未,料香篝倦倚,清梦谁煮。翠袖占花,金钗剔焰,应念荒寒愁旅。
纱笼细补。浑不是罗帷,少年听雨。照醒离魂,不眠人最苦。
东海有匹妇,诬杀良可伤。奈何三年旱,赤地千里荒。
幽燕有贱臣,繫狱将见戕。仰天一叩心,六月飞清霜。
物情有冤抑,一念通彼苍。二三持法吏,舞文自洋洋。
阳诛苟幸逭,阴祸亦可防。于公能治狱,子孙乃隆昌。
截竹声收,啖花唇滑,探珠试约同去。远市浮银,长鱼漾渌,掠取梦中铅露。
轻圆才印,尽麝水、兰芬同炷。依旧难驯心性,濛濛吹作烟雾。
脂盒粉奁曾伍。小鬟携、画屏遮处。箫局横陈付与,萦回千缕。
今日篆痕重袅,叹雨绝、云垂渺无据。须草平铺,欲熏还住。
牙旗双引海中天,列宿通宵向水悬。佛国鱼龙通汉节,祆祠风雨记唐年。
莓苔暑挂鲛人屋,玳瑁秋生贾客船。地下甘陈无问者,争传奉使得张骞。
五马騑騑簇短亭,阳关三唱醉中听。孤帆带雨投秋浦,落雁依人宿晚汀。
千里封疆须保障,一时民瘼起参苓。政成他日看遗爱,春驻甘棠满郭青。
绿窗睡起日融融。小立倚东风。琼楼寂静晶帘掩,分明是、巫峡云封。
室迩人遐,雁鱼苕递,幽怨倩谁通。
相逢丹桂影重重。难与诉愁衷。生憎鹦鹉能传事,重门掩、空自啼红。
欲遣长宵,闲文遍阅,怎奈恨无穷。
珊珊环佩,果伊人来也,惊疑才定。一自香车归去后,望断大雷芳信。
尘榻空悬,金钱屡卜,倚楼灯前影。竹梢风过,打窗落叶成阵。
回忆绮阁论心,弹棋击钵,茜幔搓肩并。雨散云飞刚一霎,往事从头休问。
入梦寻诗,临流结屋,我欲偕君隐。楝花萍水,隔溪先买吟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