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君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君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障:堵塞。

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疏通。为川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

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

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师箴(zhēn):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瞍(sǒu)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矇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百工:百官。

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

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耆(qí)、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

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

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

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其与能几何:能有什么帮助呢?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词,那。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乃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甚:比……更严重。超过。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弭”通“弥” 意思:止,息


二、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包括父母兄长的同族人。

今义:不包括父母兄长的族内族外外人


古义:忍受

今义:比;如此


三、一词多义

1、失其所与,不知(帮助)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赞许)

3、秦伯说,与郑人盟(和)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认为)

2、以告,则杀之(依据,按照)

3、是以事行而不悖(因为)

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的办法)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如同,好像)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尚且)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还、仍)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流动)

2、三年,乃流王于彘(放逐、流放)

3、三教九流(流派、派别)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鄣之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宾语)

(2)三年,(民)乃流王于彘(省略主语)

(3)使(之)监谤者


3、宾语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4、状语后置句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五、难句翻译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文: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支持你呢?

评析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猜你喜欢
爆竹声飞,屠苏香钿,华堂歌舞催春。百年消息,经半已凌人。念我功名冷落,又重是、消岁还新。惊心事,安仁华鬓,年少已逡巡。明知生似寄,何须苦苦,役慕蹄轮。最难忘、通经好学沈沦。况是读书万卷,辜负他、此志难伸。从今去,灯窗勉进,云路岂无因。

玉辇临前殿,方陈角抵嬉。如何熊犯跸,仅有一昭仪。

吃粥吃饭过,听风听雨眠。
风光俱买尽,不费一文钱。
去岁营船隩,今朝馆汶阳。
海空沙漠漠,河广草茫茫。
家国哀千古,男儿慨四方。
老槐秋雨暗,孤影照淋浪。
玻璃万顷海天秋,相国如居天上头。
锦帐围山丹荔熟,银梭织水子鱼游。
地灵自古称多士,人物当今列上流。
二季一翁家学在,湄洲即是蜀眉州。
妻孥挽我奉真祠,老子婆娑正坐谁。
受禄功无一毫末,休官事有十年迟。
尚容款曲悬车地,绝胜仓皇易箦时。
请祝圣人千万寿,小臣何敢望期颐。

凌波仙子尘生袜,空谷佳人玉鍊容。不奈天寒风露早,日高犹傍锦熏笼。

谁写春菘入画图,借如挑得付庖厨。此根咬得知滋味,方是人间士大夫。

僻性止耽书,村中谩寓居。
心惟求事省,身合与名疎。
木叶秋风起,蛩吟夜雨初。
吾生今晚矣,不必间何如。

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神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

老树有馀韵,别花无此姿。诗人风味似,梦寐也应思。

我官于东不记岁,胸中蟠郁生之而。幸辞奔走得闲旷,如脱桎梏离鞭笞。

入境喜见麦苗秀,春风先已苏疮痍。书声遍野讼牍少,天哀老拙真相宜。

邞淇城郭好图画,门阑处处苏家诗。山堂怪石散民舍,西园马厩颓无遗。

超然高台独无恙,海山万叠青须眉。厨传虽空似当日,亦有杞菊疗吾饥。

况闻市舶百里外,吴莼越酱香流匙。鼠姑茧栗石首上,桃花红落银刀肥。

沙中笔管岩下月,清腴不减西家施。先生旧云本为口,摸金校尉宁非痴。

无毁无誉我所愿,不烹不封聊尔为。且学杜门饮美酒,醉后登台来读碑。

青丝一绺堕云鬟,金剪刀鸣不忍看。持谢君王寄幽怨,可能从此住人间。

东西布鲁似屯云,错壤仍看部落分。王会自来图不到,却从塞种证遗闻。

珠箔飞空涧布流,卷舒曾不用银钩。
悬崖洒洒清涵雪,越壑溶溶冷涩秋。
势动羽鳞应若是,韵谐宫徵亦相侔。
水晶不碍晴峰月,分付山灵夜莫收。

陈入闭永夜,野土化枯骸。表里无青史,婆娑有绿苔。

扪心应自愧,谀墓亦堪哀。伊吕真千古,丰碑安在哉。

欧风日东渐,学说竞趋新。莘莘黉舍子,六籍谁复亲。

《法言》久覆瓿,《论语》可代薪。迂儒不解事,矩薙守先民。

庄生尝窃笑,章甫适文身。徒然抱残缺,终恐委灰尘。

祖龙恣焚坑,孔壁未尽湮。吾观今日事,酷烈甚暴秦。

浮生无百年,遘此大化沦。成毁何足道,掩卷潜悲辛。

岩房终日冷沈沈,经案尘埃一寸深。
五十余年如此过,道人行世太无心。

骢马行行过近畿,家家坟上纸钱飞。七千里外楸梧老,立断东风泪满衣。

自君之出矣,鸾镜不曾开。思君如璧月,皎皎照妆台。

东风吹雨晚潮生,叠鼓催船镜里行。

底事今年春涨小?去年曾与画桥平。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