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君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君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

  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注释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

弭(mǐ)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莫:没有谁。

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障:堵塞。

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疏通。为川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

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

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

师箴(zhēn):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

瞍(sǒu)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矇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矇,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

百工:百官。

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

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

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

耆(qí)、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

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

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

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

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其与能几何:能有什么帮助呢?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词,那。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乃流王于彘(zhì):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

甚:比……更严重。超过。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弭”通“弥” 意思:止,息


二、古今异义

亲戚

古义:包括父母兄长的同族人。

今义:不包括父母兄长的族内族外外人


古义:忍受

今义:比;如此


三、一词多义

1、失其所与,不知(帮助)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赞许)

3、秦伯说,与郑人盟(和)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认为)

2、以告,则杀之(依据,按照)

3、是以事行而不悖(因为)

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所以”固定结构, 用来……的办法)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如同,好像)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尚且)

3、犹得备晨炊(《石壕吏》)(还、仍)


1、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流动)

2、三年,乃流王于彘(放逐、流放)

3、三教九流(流派、派别)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鄣之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宾语)

(2)三年,(民)乃流王于彘(省略主语)

(3)使(之)监谤者


3、宾语前置句

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4、状语后置句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之。”)


五、难句翻译

1、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译文:人民有口,就好像土地上有山川那样,人的财富、用度是从山川中产生出来的。


2、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译文:如果堵住人民的口,那么能有几个人支持你呢?

评析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左丘明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猜你喜欢
为文无出相如右,谋帅难居郤縠先。
归去雪销溱洧动,西来旌旆拂晴天。
清露香浮黄玉枝,使君未到意低迷。
极知有日交铜虎,可使无情向木犀。
梧桐叶未老,露滴玉井床。
秋虫如里胥,促织何苦忙。
苒苒机上丝,入夜为鼠伤。
织妇中夕起,投梭重徊徨。
那闻草根声,膏入然肝肠。
天子固明圣,措意如陶唐。
下民唯力穑,不见田畴荒。
岂知裒敛人,督责务健强。
所以机中女,心斗日月光。
年年租税在,聒耳信已常。
哀哉四海人,无不由此戕。
吴侯当厅时,静坐爱初凉。
方将同佳人,欢乐举杯觞。
繁鸣杂螇螰,感怆情不皇。
况蒙朝家恩,兄弟登俊良。
意虑宜恤物,以慰众所望。
今者秋虫篇,不异七月章。
逢花驻马尚多情,天不违人旋作晴。
不使近诗增纸价,得知春入凤凰城。
一狼将四子,二岭走千羊。
意得无前敌,时乖阙後防。
宁知射生手,已发弩机张。
会使乌鸢饱,空令豺虎伤。
翡翠林梢青黛山。小楼新罨画,卷珠帘。碧纱窗外水挪蓝。凭栏处,相对玉纤纤。人散酒阑珊。夜长都睡皱,唾花衫。一弯残月下风檐。凌波去,罗袜步蹁跹。
旧第闲梅坞,新知泥柳桥。
情先春色动,节后岁寒凋。
久矣承三接,宜然冠百僚。
不须惊鹤发,未碍插蝉貂。
萧条微雨绝,荒岸抱清源。入舫山侵塞,分泉道接村。
秋声依树色,月影在蒲根。淹泊方难遂,他宵关梦魂。

乾居冠峻,岳承级通。明宫星辰,缀琨栋云。雾弥璇墉,摄齐入金。

门拜肃窥,天容俯躬。览八表辨,方识疆封。西北拱王,室舟车方。

君不见萧御医,何年种杏成杏林,霞蒸日烂开芳甸。

门庭垂实虎昼守,飞花九陌人人羡。菊泉橘井俱仙灵,岂如万树春风散。

今皇御医皆不贱,麒麟绯袍常引见。奉诏时翻本草经,承恩数锡仙桃宴。

君今一身官未尊,白头抱艺趋金门。轻财重义世罕比,起死回生不自论。

林中有草金光映,服食可以延寿命。萧君萧君进此药,令我皇帝万岁无疾病。

香玉春来困不胜,啼莺唤梦几时应。可怜憔悴田家女,促织声中对晓灯。

西山、东海几千里,精卫方殚心未死;纵使千山木石空,目中忍见波涛起。

波惊涛乱蛟螭飞,苦雨凄风日夜吹;洲岛晦冥满天愁,蓬莱复浅思悠悠。

呜呼!脉脉此情谁共语,万年手眼归吾子;应与思山修史人,一口吸尽东海水。

舵楼晚饭古榕阴,拥鼻篷窗效越吟。月气晓红知昼热,江光夜碧觉春深。

蒸溪雾毒蛇悬树,掠径风香麝出林。七载瘴乡青鬓改,浮家常系故园心。

萦渟澹不流,金碧如可拾。迎晨含素华,独往事朝汲。

结楼临水上,风景问如何。明月夜先到,清光秋更多。

高檐垂碧汉,低槛俯金波。想得凭空阔,长吟复浩歌。

桃花飞尽柳花飞,三月江南尚腊衣。为问东湖云共宿,春风此度送人归。

寥落晴光,阵阵西风,吹归暮鸦。正小楼晚色,夕阳黯淡,平原远景,老树杈桠。

秋燕辞南,宾鸿恋北,毕竟云山何处家。都同调,萧萧索索,如此生涯。

天然图画堪夸。宛一幅、倪迂墨笔斜。补柴门流水,半弯新月,孤蓬断岸,几点芦花。

漫说凄凉,休悲寂寞,终古垂杨意未赊。苍茫里,看相依翼翼,互语哑哑。

万家灯火六街尘,漉酒何妨脱角巾。绝似芳园桃李宴,鹿门春色十分匀。

濯锦江深惠泽流,西人都未究踪由。耕畴拥耒春还动,织户鸣机夜不休。

讲德定应劳四子,富民须合用千秋。凤凰台上需贤久,却恐龟城作暂游。

易描通臂状,难写断肠声。
只因错写天文表,流落人间一纪零。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