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崆峒山一带小麦已经成熟,我希望暂且休兵以保护收成。
请您询问主将哥舒翰:当此之时何必要去荒远之地用兵?
您像一只没有吃饱肉的雄鹰,侧着翅膀随人飞腾。
您身跨鞍马纵横驰骋,像幽并健儿一样勇猛。
您从县尉的苦差中脱出身来,才告别了鞭挞黎民的营生。
请问如今做了什么官?为什么冒着炎热向武威开进?
您回答说是军中一名书记,感愧被勇敢的将军所任用。
人啊确实是不易了解的,希望您对行止多加慎重。
在军府中好好干上十年八载,自然可以拿到主将的旗旌。
这次出任定然前途远大,足以慰藉您的平生之志。
男儿得以成就功名,也常常是在年老之时。
总是遗憾与您交欢日短,海角天涯相隔遥远。
又像参商二星难能相见,我的心中无限伤感。
狂风吹送着远征的鸿鹄,我却不能随您前去。
沙漠边地黄尘破日,不知您何时才能回归。
戍守边城时如有余力,请把从军诗篇尽快回寄。
高三十五:即诗人高适。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时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
公:指高适。
主将:指哥舒翰。
穷荒:贫瘠边远之地。
饥鹰:比喻高适。《旧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幽并:幽州,河北之地;并州,山西之地。两地多出健儿。
脱身簿尉:高适为封丘县尉时曾写诗表示不忍鞭挞百姓,今为书记,故曰“脱身”。
捶楚:杖击,鞭打。
触热:冒着炙热。武威:郡名。
国士知:意谓不以众人相待。
军麾(huī):用作指挥的军旗。
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参与商: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鸿鹄(hú):鸟名,即天鹅。
翳(yì):遮蔽。
何当:何时。
此诗主要写高适的履历及其与作者的情谊,而以劝其休兵为主旨。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中十八句为第二段,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末十句写二人的离别之情。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抒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别具一格。
开头四句写送别的本旨。《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设伏以待之,杀之略尽,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通鉴》把这件事记在天宝六载(747年)十月。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说明高适参加了这次战役。因此诗人劝说,今又当麦熟,自应休兵息民,加意防守。接着表现高适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诗人,写出他的豪迈性格。高适初为封丘县尉,有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宫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因此诗人说他今为书记,可不再鞭挞人民。
“借问”句以下设为问答。“答言”二句是高适的答话。高适客游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掌书记,故高适《登垅》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可见高适对哥舒翰很信赖。
“人实”句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话。这头两句是规戒。杜甫对哥舒翰的看法和高适不大同,同时高适也很豪放,所以关照他要加倍小心谨慎。“十年”两句是鼓励,“男儿”两句是宽慰。高适志在封侯,常说“公侯皆战争”,但当时还是一书记,所以杜甫对他说,只要小心谨慎地在幕府中坚持下去,熬他十年八载,总会当上个刺史之类的长官的。杜甫说这话是认真的,经过考虑的,并不完全是一般的客套话。话语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惋惜意味(这在视科举为正途的杜甫的心目中是难免的),而且丝毫没露出他自己也想走这条路的口风。不过从诗中可揣想到,由于时势的改变、朋友的影响和自身长期的落魄,他当时不会没转过这方面的念头。这时杜甫正苦于没有出路,一度很想追随高适之后,也进哥舒翰的幕府去。
自“常恨”句以下写自己对高的友谊和惜别之情。“惊风”二句是说自己不能同往。杜甫写过《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但此事未得下文。“黄尘”二句是说高适很难回来。最后两句写对高适寄诗的期望,这一则由于友谊,再则也由于杜甫很爱高适的诗,所以有这样的希望。
这首诗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一说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时杜甫在长安。高三十五书记,即高适,当时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旧唐书·高适传》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仇兆鳌按云:“据此,则适为书记,在翰未入朝之前,其入朝称适,亦必在十一载时。盖适同至京,而公作诗以送之也。若十四载,翰以风疾还京,阖门不与朝请,岂暇荐士君前乎。《通鉴》谓:十三载五月,翰奏前封丘尉高适为掌书记。此特遥奏授官,恐适未必至京,何缘送赠诗章耶。明与《旧书》、杜诗不合。”
高适放弃封丘尉一职,后得田梁丘之荐,入边防名将、陇右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不久担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后随哥舒翰入朝,又一次与杜甫相见,然后去河西节度府(驻今甘肃武威),分别时杜甫作《送高三十五书记》。
吾师师子儿,而复貌瑰奇。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铁盂汤雪早,石炭煮茶迟。谩有参寻意,因循到乱时。
玄冬周四运,肃气驱烦喧。孕此贞秀质,德美难具论。
巍巍北堂高,福履神所敦。晨昏极荣养,夙昔蒙天恩。
明年启国封,屈狄文鱼轩。斑衣结紫绶,玉树承金尊。
欢娱何所忘,千载如飞奔。惟应玄中趣,眇眇自本根。
洗心河汉津,入此无穷门。超然谢众甫,永与天壤存。
王郎昔居泖湖里,出户观渔并湖水。王郎今作《渔舍图》,纸上芦菰北风起。
芦花菰叶风萧萧,烟深不见垂虹桥。水泽朝飞洞庭雨,亭皋暮落吴江潮。
江上渔村带寒巘,缓㓨轻舟向平远。波静鸣榔月上迟,日斜挂席风吹晚。
晓来网得淞江鲈,尊有清酒饭炊菰。芦帘纸阁夜飒飒,风雨坐伴青镫孤。
就中隐约画师意,苍茫一叶湖山次。颇似蒲帆别岸初,回头恰见湖中寺。
只此丹青貌故山,拂衣归思向云閒。秋风夜火松陵驿,唯有渔人认客还。
暇日诗成集,西来见未曾。金徽想流水,玉井定层冰。
呵护山灵惜,流传纸价增。石湖千载托,密密续前灯。
淮阴所佩剑,不审值何许。佩剑以钓鱼,于义亦何取。
一日几垂竿,竿竿可几鲤。乃至义漂厨,庸以益渔腑。
我取鱼之剑,聊略为渔估。即非百金资,可易数月黍。
渔也智绝伦,何独昧兹举。肠饥乞可为,剑去何所仗。
之楚复之汉,渔并仗剑往。可以负渔竿,踉蹡见刘项。
猝办恐后时,载质先出疆。王郎不钓鱼,故亦无竿饵。
闻郎所持竿,贯以山中紫。毫长一寸馀,竿只五寸止。
居则南狎越,行则北声燕。淮阴剑三尺,郎剑五寸县。
归来报千金,漂母是何人。封侯剑不取,却取钧竿亲。
楼船海上迷烟涛,金盘仙露秋风高。咸阳三月成煨烬,茂陵到处生蓬蒿。
岂知仙岛波光上,轻于弱水之浮毫。漂萍无根津无托,浮山已在罗山泊。
共工怒触愚公愚,女娲山神无所需。如今影落天池外,往往疑是北溟鱼。
我乘飙车驾三蹻,徘徊倒影双笼鸟。轻风吹衣挂云端,误唾珠玑落天表。
天表无远近,罗浮咫尺间。九节白玉杖,相将入玄关。
玄关杳窱混太清,紫云为盖青云城。俯视三万六千尺,日月虽照何冥冥。
泉源流水深不测,瑶石璇台列其侧。征翼名足声空闻,乍高巘兮忽长林。
波激石兮碎玉,石咽波兮鏦金。芝有年而驾车,木无影而千寻。
凤喈喈兮浴潭,龙冉冉兮布霖。忽层云斐亹以出没兮,似波涛运海翻千万里之鲲鹏。
风淜滂飘拂其缘阿兮,嚣喧洼窍散入华叶容与于众芬。
邈仙洞之窈窅兮,纷夜乐之鋞鈜。啸乍舒而纵腭,歌转哀而激唇。
九疑三湘烟雾敛,大地月色同纷纷。零露瀼兮白皎皎,寒威肃兮夜沉沉。
吹万忽兮悄悄,微飙静兮泠泠。仙之人兮下云軿,划连幛兮列屏。
命吹笙兮董双成,鼓震灵之璈兮许飞琼。寒苍麟兮酌玄英,授瑶笈兮妙韫,传大药兮长生。
指挥上界路何遥,试望沧海今扬尘。盍归来兮清虚天,世之人兮难与群。
关门既回车,刀圭讵试君。张良眷恋亦王汉,刘安迟迟但埋金。
噫吁嘻,送君行行当安之,别离有尽会有期。君再来兮餐紫芝,但恐二女侍,头白成衰婺。
珍重玄都约莫语,此辈元痴儿,来兮当何时。
杜诗诧蜀险,高有石匮阁。安知居庸口,可掠太白脚。
马行已崇巅,鸟度尚层壑。林蹊旷迷辙,崖井荒留幕。
俯疑日沈车,阒若风鼓橐。玄云倏扬旟,朱霞粲涂鞟。
数驿程匪赊,袭裘寒更薄。客魂逢酒销,鬼胆因诗愕。
蟠木将为容,胡绳未宜索。严召戒晨趋,澄旻际秋廓。
紫微晶焕烂,瀚海气冥漠。腰无两鞬属,道有五丁凿。
弭辔谁所援,还衡犹屡错。小息树吟旌,争先厉词锷。
非开石首筵,似听郾城柝。巨敌无前勍,偏师当后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