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
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
细眼渔网去捕捞,鳟鱼鲂鱼都打到。路上遇见官老爷,锦绣礼服真美妙。
大雁高飞沿洲渚,老爷归去没处住,留您两夜在此宿。
大雁高飞沿河岸,老爷去了不回还,留您在此住两晚。
把您礼服保留啊,我的老爷别走啊,不要让我悲愁啊!
九罭(yù):网眼较小的渔网。九,虚数,表示网眼很多。
鳟鲂:鱼的两个种类。
觏(gòu):碰见。
衮(gǔn)衣:古时礼服,一般为君主或高级官员所穿。
遵渚:沿着沙洲。
女(rǔ):汝。你。信处:再住一夜称信;处,住宿。
信处:住两夜。处:住宿
陆:水边的陆地。
信宿:同“信处”,住两夜。
是以:因此。
有:持有、留下。
无以:不要让。
全诗三章,运用象征指代的手法,以“九罭”指代周密的安排布置,以“鳟鲂”来指代客人的身份地位。相衬之下,主人地位卑微,客人身份尊贵。后面以“衮衣绣裳”指代客人,地位比“黻衣绣裳”更高。正因为其尊贵无比,所以仅用服饰指代,宛如用“三百赤芾”来比喻新提拔的大夫一般。正是采用了这种层层推进的结构,这首诗才取得了较强的抒情效果。
第一章是先果后因。“九罭之鱼,鳟鲂。”急急忙忙拿了细网眼的渔网去捕鳟鱼、鲂鱼,是因为“我觏之子,衮衣绣裳”,那位穿着礼服的高级官员来了。用细眼网捕鱼,志在必得,大小鱼不漏网。只点明“鳟鲂”,专取美味,不顾其余。一开始就把主人殷勤、诚恳待客的心情诉说出来了。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上是语义反覆。鸿雁留宿沙洲水边,第二天就飞走了,不会在原地住两夜的。诗人用这个自然现象,比喻那位因公出差到此的高级官员:在此地住一晚,明天就要走了。但是,人不能与鸿雁相同。难得一聚,不必匆匆而别。“於女信处”、“於女信宿”,意思是:请您再住一晚吧!挽留的诚意与巧妙的比喻结合,情见乎辞。
最后一章直抒胸臆。“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两句,用当时下层官员、百姓挽留高级官员的方式:把高级官员的礼服留下来,表达诚恳的挽留。这种风习,到后代演变成“留靴”:硬把离任官员的靴子留下,表示实在不愿让他离去。当然,一旦成习俗,真情实意便减弱,甚至只成为一种形式了。最后一句“无使我心悲兮!”正面点出全诗感情核心:因高级官员离去而悲伤。至此,感情的积累到了坦率暴露的结局,这是前面捕鱼、以雁喻人、多住一晚等活动中流贯感情的积聚,到最后总爆发。由于这个感情总爆发,使读者回顾上文的言行,更感挽留客人的心情诚恳真实,并非虚饰之词。结构安排的层层推进,按时序的叙述,使这首诗取得较强烈的抒情效果。
关于《九罭》一诗的主旨。有人认为,《九罭》是《伐柯》姐妹篇,都是赞美周公的。另一种说法是,《九罭》是主人宴请高级官员宴会上唱的歌。
齐东野语仅荒唐,读诏人人泣数行。怪事闻呼奈何帝,佹诗敢唱厉怜王。
袖中禅代谁经见?管外窥天妄测量。钩尽甘陵南北部,庶人横议亦刊章。
一代风骚起海湄,千秋忠愤剩荒祠。兴亡并作斜阳色,如此江山合赋诗。
城南城北皆尘壤,马蹄何处踏苍莽。归来独坐草堂深,诗思飞落湘江上。
湘江春水绿沉沉,芦洲荻渚鸣春禽。上有平坡亘千里,何人种竹皆成林。
白日倏忽起雷电,咫尺江山看不见。一时芦苇尽销沉,老竹独与风雷战。
风雷震荡云冥冥,化作蛟龙天外行。人间无处寻踪迹,劲风凛凛长江横。
东风日出晓来霁,上下分明见天地。长身玉立好儿孙,满眼苍云浩无际。
圣朝天子开明堂,大化四浃和风翔。奇才一入伶伦手,坐见制作追咸章。
而今海宇干戈息,佳种烦君更培植。万丈清风扫俗尘,纷纷桃李无颜色。
乌丝几褶蚕眠字,小红箫谱新制。银蜡烧灯,红鳞泛酒,午夜豪尖吹绮。
艳情兜起。又絮搅花飞,杜鹃声里。老去江湖,莺莺燕燕也未知。
灵山共抛旧隐,石屏风调远,遗响堪忧。宝鸭栏斜,圆鸥梦稳,占断垂虹烟水。
弹了叩徵。笑侬亦工愁,新声曾倚。试赌旗亭,俊游同买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