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
五云遥捧翠华归,北极芒寒万象依。关塞岩岩分地险,金汤面面自天围。
圣图六马知能驭,永命三灵未待祈。岭海小臣从国老,中宵魏阙梦魂飞。
去年大旱气不苏。道傍行泣妇与姑。不似江南连月雨,夜夜夜啼山鹧鸪。
绝壁何嶙峋,侧翠倚江岸。云水一相映,清辉朝屡换。
石非五丁凿,嵌空乃百变。如梭了可{木郑},似月魄始半。
或击壶口缺,或迸锦丝断。漏日宛通中,障树若无畔。
势绝飞鸟窥,祇应山鬼窜。蚁附定何由,径尺{户支}细栈。
窗楯亦具设,败绠涩余鍊。纵横百里内,仰视目为眩。
其故不可测,挥手付梦幻。长年话凄怆,此地饱经乱。
万骑走空村,居人息樵爨。寥翘峡女泣,袒跣溪童惯。
岂得顾里闾,猿挂垂一襻。饥来摘山果,渴饮汲幽涧。
生还谅无几,遗迹犹可叹。尚想避秦时,斯语非荒漫。
辄因俯仰骇,聊复纪闻见。桑田若为海,他日辱楼见。
去年中秋月,团团上林薮。文士两三人,竟夕坐相守。
精光浮白空,谁见虾蟆丑。觞酌杂歌吟,待得下高柳。
今年中秋月,辉辉入窗牖。照我如有期,怪我尊无酒。
月是去年月,不复去年友。人生如风花,聚散良不偶。
贤愚与贵贱,肉骨同一朽。我今见明月,再拜复稽首。
侧闻古老言,此言岂虚有。正秋三五满,万里绝纤垢。
玉兔捣神药,服之寿长久。我无周生术,安得月在手。
天梯邈难攀,中扃欲成疚。万方浩漫漫,月轮又西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