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词写景以抒情,情因景生,描绘了思妇盼望远行丈夫归来的情思。全词紧紧围绕一个“溪”字构图设色,表情达意,写得清新自然,不落俗套,饶有情韵,耐人寻味。
首句“溪山掩映斜阳里”写斜阳映照下的溪山,侧重点于“溪”字。次句“楼台影动鸳鸯起”,补足上文,进一步写溪中景色。夕阳斜照之下,溪中不仅有青山的倒影,而且还有楼台的倒影,还有对对鸳鸯溪中嬉水。上句专写静景,下句则动中有静。“楼台影动”,表明溪水微风吹拂之下,荡起层层绿波,楼台的影子也仿佛晃动一般。再添上“鸳鸯起”一笔,整个画面就充满了盎然生趣。
三、四两句写两岸景色,这条溪水的两岸,只住着两三户人家,人烟并不稠密,环境自然是幽静的。至此,上面所说的楼台原是这几户临水人家的住宅,全词意脉连贯,针线绵密。这句为实写,下一句便是虚写,如此虚实相生。深院高墙,关不住满园春色,一枝红杏花,带着娇艳的姿态,硬是从高高的围墙上探出头来。此句的妙处于一个“出”字,词以“出”字形容红杏花,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意味隽永。
词的下片,转入抒情,但仍未脱“溪”字。溪水旁边,有一道长堤,堤上长着一行杨柳,暮春时节,嫩绿的柳丝笼罩着长堤,轻拂着溪水,而魏夫人作为临水人家的妇女,是经常从这里走过的。“早晚”一词,并非指时间的早和晚。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云:“早晚,犹云随时也;日日也。”其义犹如舒亶《鹊桥仙》词“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古代,水边柳外,往往是送别的场所。据《宋史·曾布传》,曾布于神宗元丰中,连知秦州、陈州、蔡州和庆州。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曾子宣丞相,元丰间帅庆州,未至,召还,主陕府,复还庆州,往来潼关。夫人魏氏作诗戏丞相云:”使君自为君恩厚,不是区区爱华山。‘“这期间,曾布告别家人,游宦外,可能连续三年。此处,当指魏夫人填词述怀。结尾二句说明她溪边已徜徉了三年,年年都见过一次柳絮纷飞。从柳絮纷飞想到当年折柳赠别,这是很自然的。”三见柳绵飞“是实语,而着一”犹“字,便化实为虚了,这样,哀怨之情,离别之恨,便隐然流于言外。
此词声律上极具特色,八句中两句一叶韵,如“里”与“起”、“家”、与“花”、“路”与去、“飞”与“归”,均押韵工整;且两句与两句之间又平仄交错,如上片四句“里”与“起”是仄声韵,“家”与“花”是平声韵;下片“路”与“去”是仄声韵,“飞”与“归”是平声韵,读来十分谐婉,再加上语言晓畅,词句清丽,较好地抒写了贵族妇女温柔敦厚而又婉曲缠绵的感情。
江北梅花雪易残,山窗一树自家看。临行掇赠聊数颗,珍重清香是岁寒。
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巳。烈风吹山冈,燐火来城市。
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归元贤大夫,断脰良家子。楚人固焚麇,庶几歆旧祀。
句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叹息思古人,存亡自今始。
青田大鹤,洞天边,记我梦云曾绿。自见支公腾驭去,仙客也愁清独。
悽唳松寒,瘦唫梅老,谁倚南飞曲。巢痕休问,故山残雪埋屋。
见说旧隐亭林,有丹歌引舞,窥人都熟。欲乞孤云移素羽,几日相思对竹。
篴唤朝霞,珠衔明月,待向词仙祝。蓬莱峰顶,看君招下鸾鹄。
燕市霜飞五月寒,投荒君子更南冠。谪同贾谊官仍夺,时异灵均死亦难。
大涤春阴猿鹤怨,武夷秋雨薜萝残。凭君归报金鸡信,重扫先生旧讲坛。
家贫身壮赘它门,有志浑如不赘人。致乐致哀终子职,肯教秦法变彝伦。
道在凡人日用中,显仁藏用发神功。无余无欠时时在,争奈凡人眼自瞢。
惆怅前贤岂后贤,百年风雅寄心诠。倦飞野鹤春云梦,出定残僧夜月禅。
碧社撚须谁最老,青天抚掌我延缘。鉴湖若使容归卧,支杖同寻乐事全。
浮浮五色虹,避日下山霭。倏焉化为马,腾踔入溪内。
南逾百丈梁,架空走湍濑。疑从天上来,活活泻清快。
山中乏粮食,饮水亦堪爱。松云不濡衣,结揽在襟带。
客程腊月余,此景日相对。我马亦已劳,我仆倦行迈。
聊为逍遥游,凌风听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