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梅花经历无数次的霜打雪压,受尽了寒冷的折磨。但它依旧凭着它生来就瘦细而劲健的身躯傲寒绽放,即使那凄凉的赖声吹彻了《梅花落》,它也全然不怕。
梅花清峭奇丽,超尘拔俗,连花影也与众不同。能与它知心的,惟有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梅花先春而发,它有不与众花在春风中争艳的本性,不能与那海棠共悦结缘。
注释
赖是:亏得。一作“赖得”。瘦硬:体瘦细而劲健。
浑:全。赖: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彻:彻骨。
清绝:清洁得一尘不染。
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
元:原本。性情:本性。
说:这里指结缘。

赏析

  梅花是一种品格高尚,极有个性的奇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以骚人墨客竞相题诗赞颂,自六朝以至赵宋,咏梅篇什不可胜数,而脍炙人口者则不多见。萧氏这篇《梅》词,能脱去“匠气”,写出自己的个性,实属难能可贵。

  上片从两个侧面写梅:一、不怕霜雪。二、不怕赖声之哀怨。首句即入韵。“千霜万雪”四字就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既有时间感、空间感,又有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可见词人所咏,绝非普通的梅花,而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梅与人相契相生。

  “赖是”三句,另赋新笔,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得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住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即便是那“大赖曲”中的《梅花落》曲子吹到最后一遍(彻),它也全无惧色,坚挺如故,因为它“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梅花》诗)。

  “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以锋棱语传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疏枝斜放,故用“瘦”字摄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二字可与林和靖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相伯仲。“疏影”乃虚写,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其品格,二者各有千秋,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写梅花的高洁,也有侧面描写:一、与月相知;二、不与海棠相争。过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意蕴无穷,耐人咀嚼。“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种种含义,但都不外是与“浊”相背之意。“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翻进一层,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也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超逸出尘,知音难得,自然勾出“知心惟有月”一句。得一知己足矣,有月相伴即可。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词人虽以淡语出之,但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煞是耐人寻味。

  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花之荣枯,各依其时,人之穷达,各适其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是不可能向海棠诉说的,自然不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了。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见《云仙杂记》引《金城记》)的传说反其意而用之,不仅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事也就不语自明了。

  《庶斋老学丛谈》认为这首词与王澡同名之作意境相似,其《霜天晓赖·梅》云:

  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识。留与伴春应肯,千红底、怎著得?

  夜色。何处笛?晓寒无耐力。飞入寿阳宫里,一点点、有人惜。

  此词上片写梅花“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赏识,不与百花争胜的好形象,品格确与萧词“略相似”,惟下片则转写落梅之何处笛,“晓寒无耐力 ”,虽不讨东皇欢喜,然自有同病相怜之人惜其飞坠。这与萧词的“浑不怕赖吹彻”及羞与海棠为伍的命意又自有别,两者相较,王词不免要逊一筹了。

  总之,这首咏梅词是词人有感而发借物寄兴之作。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

  古人总结写诗方法有赋比兴三种,但有时因题材和命意的需要可以在写法上结合使用,如这首咏梅词就是赋而兼比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观其出语之侃切健劲(如“受尽”、“浑不怕”,“唯有”、“原没”、“如何共”等),既不同于动荡流畅之语,也与温婉轻柔之词迥异,故其情致既非飘逸,也非婉转,而是深沉凝重,于是便形成这首词沉着明快的显著特点。而霜雪堆积,月华流照,疏影横斜的词境,又显出超凡脱俗、清丽优美的气韵和格调。因而此词在沉著明快中,又略带几分清新俊逸,但这只如多历忧患的硬汉子眉宇间偶尔透露的天然秀气,它与风流儒雅的贵公子浑身的潇洒英俊之气是绝不相类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宝祐(公元1253—1258年)年间,时守隆兴府。梅花开放,引起词人赞颂之兴故作此篇。

  萧泰来,字则阳,一说字阳山,号小山。宋代诗人,临江(今四川忠县)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又曾为御史。著有《小山集》。存词二首。

  猜你喜欢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地尽江南戍,山分桂北林。火云三月合,石路九疑深。
暗谷随风过,危桥共鸟寻。羁魂愁似绝,不复待猿吟。
余少沦践贫,学书等画漫。
中岁愉太仓,误为金紫绊。
文字虽所攻,浅尝不能半。
迩来又十年,抛弃如土炭。
岂谓选佛场,谬来事襄赞!列仙盛瀛洲,腰鱼何璀璨!禁院扃重帐,沉沉窅挂观。
键户无一营,驰笺斗豪翰。
蘸蓝扫秋叶,斯须复堆案。
众雏亦好事,奔命极雨汗。
戴嵩圣云孙,三绝天所叹。
干谒填其庐,铁门说三换。
朅来困棘闱,逢人匄脱腕。
为余写新竹,风筠兀缭乱。
呵壁呼者可,笙采何足算!我虽不解画,嗜古颇知岸。
但得琴中趣,何必工抑按。
为报青玕玕,微诗庶一粲。

绛节霓旌降下方。玉卮娘怨琐瑶房。桃花阿母难拘管,流出桃源赚阮郎。

紫凤辇、碧阿觞。麒麟为脯玉为浆。人间别有黄姑梦,笑把云和引凤凰。

微阴三月三,草生水初活。相将趋水次,天影与波阔。

春水似胜秋,冰释未匝月。水边虽无人,春气自发越。

畏庐商画稿,最取山一抹。林间窣堵坡,势若涌木末。

嬉游甘适野,聊散冲冠发。肉食者谋之,榱栋崩且折。

吾侪归何党,曷不乐今日。

吾闻鸟山下,千载君子宫。云谁搆此者,柱下有遗风。

昔与韩忠献,同升事仁宗。抗节匡王度,寒岁荣霜松。

翩然返薜萝,考槃亭此中。孙子联翼翔,邦人亦钦崇。

出处鉴兹宅,眷言均帝衷。

亘初独许能骑坐。这骏驷、从牵拖。直走盘旋双庆贺。三山骨健,力筋偏大。马辅佐。万丈洪崖过。谢伊驼出深坑祸。*玉辔,金缨*。喊雾嘶风游水火。月华前面,四蹄轻锁。马负荷。也我成因果。

人传仙迹遍东山,七峡依然在此间。棋局年深瑶草绿,药炉昼永点苔斑。

斜穿明月如珠碎,乱拥閒云满石湾。天上为霖时出峡,晴明仍伴鹤同还。

北风竟日吹寒雨,云湿天低鸟不飞。残雪山中消已尽,早梅江上见犹稀。

年光忽去足可惜,壮心空在每多违。东郊明朝春色动,楼前应可瞻晴辉。

□渚环洲隐钓篷,寒藤古木落秋风。十年闭户空山□,忽忆江湖似梦中。

不上江亭数日间,雨余山色带清寒。
西风峭湛休围却,要放秋光入画阑。

缓兀吟鞍去,鞭长袖里垂。烟分村远近,水见地高卑。

风紧鸟飞疾,川寒鱼上迟。拥炉坐残雪,久已数归期。

雉子斑兮,其羽煌煌。雄雌朝飞,阡陌相将。十步一啄,载飞载藏。

谁为祸枢,体负文章。南山媒翳,北山罗张。樊笼既入,形容无光。

恭承嘉惠,食以稻粱。尔虽小物,耿介莫当。局促一世,生不如亡。

微命既释,感恩未央。迟迟春日,膏泽徜徉。愿同黄雀,衔环君旁。

看花三月到湖西,湖草青青水拍堤。两岸绿遮游马去,六桥红暗画船齐。

竹枝歌散荒陵冷,月笛吹残故苑低。独有杜鹃春不住,度江犹向汴梁啼。

绿水周遭岛屿孤,扁舟云集晓相呼。潮头起抹才收网,雨脚离山又晒罛。

纳税经年粮颇足,得钱竟日酒频沽。今承优诏归来晚,蓑笠何妨作钓徒。

落帆倚芳洲,冷日衔翠壁。沙平野步稳,不费支筇力。

邂逅到幽洞,云水已昏夕。阴崖上苍穹,杳不见辙迹。

岩前月色薄,细路稍有觅。瀑泉号秋声,飞练不计尺。

僧房得少憩,坐久耳方寂。河梁谪仙人,握手见胸臆。

囊无一钱看,志有万里适。拄颊望西山,琢句愈工绩。

同游得二妙,笔障亦劲敌。笑谈颇倾坐,酬唱屡即席。

顾予舌本强,咀嚼觉清液。林泉信幽奇,岁月尤迅亟。

兹游莫辞频,能著几两屐。

早发梧江驿,新晴宿雨收。暖风寒食后,啼鸟绿阴稠。

到处停兰棹,逢人问象州。堤防多鼠盗,终夜整戈矛。

露井高桐落叶疏。黄花消息雁来初。夜凉风透碧纱橱。

几曲红栏人倚倦,湘帘窣地妥真珠。龙涎香烬博山炉。

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兀谁画蛾眉远山。

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华胥梦断人何处,听得莺啼红树。几点蔷薇香雨,寂寞闲庭户。

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着人无数。楼上望春归去,芳草迷归路。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