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元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梅花经历无数次的霜打雪压,受尽了寒冷的折磨。但它依旧凭着它生来就瘦细而劲健的身躯傲寒绽放,即使那凄凉的赖声吹彻了《梅花落》,它也全然不怕。
梅花清峭奇丽,超尘拔俗,连花影也与众不同。能与它知心的,惟有夜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梅花先春而发,它有不与众花在春风中争艳的本性,不能与那海棠共悦结缘。
注释
赖是:亏得。一作“赖得”。瘦硬:体瘦细而劲健。
浑:全。赖: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彻:彻骨。
清绝:清洁得一尘不染。
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
元:原本。性情:本性。
说:这里指结缘。

赏析

  梅花是一种品格高尚,极有个性的奇花,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所以骚人墨客竞相题诗赞颂,自六朝以至赵宋,咏梅篇什不可胜数,而脍炙人口者则不多见。萧氏这篇《梅》词,能脱去“匠气”,写出自己的个性,实属难能可贵。

  上片从两个侧面写梅:一、不怕霜雪。二、不怕赖声之哀怨。首句即入韵。“千霜万雪”四字就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既有时间感、空间感,又有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可见词人所咏,绝非普通的梅花,而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梅与人相契相生。

  “赖是”三句,另赋新笔,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得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住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即便是那“大赖曲”中的《梅花落》曲子吹到最后一遍(彻),它也全无惧色,坚挺如故,因为它“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梅花》诗)。

  “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以锋棱语传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疏枝斜放,故用“瘦”字摄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二字可与林和靖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相伯仲。“疏影”乃虚写,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其品格,二者各有千秋,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写梅花的高洁,也有侧面描写:一、与月相知;二、不与海棠相争。过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意蕴无穷,耐人咀嚼。“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种种含义,但都不外是与“浊”相背之意。“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翻进一层,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也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超逸出尘,知音难得,自然勾出“知心惟有月”一句。得一知己足矣,有月相伴即可。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词人虽以淡语出之,但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煞是耐人寻味。

  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花之荣枯,各依其时,人之穷达,各适其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是不可能向海棠诉说的,自然不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了。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见《云仙杂记》引《金城记》)的传说反其意而用之,不仅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事也就不语自明了。

  《庶斋老学丛谈》认为这首词与王澡同名之作意境相似,其《霜天晓赖·梅》云:

  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识。留与伴春应肯,千红底、怎著得?

  夜色。何处笛?晓寒无耐力。飞入寿阳宫里,一点点、有人惜。

  此词上片写梅花“疏明瘦直”,不受“东皇”赏识,不与百花争胜的好形象,品格确与萧词“略相似”,惟下片则转写落梅之何处笛,“晓寒无耐力 ”,虽不讨东皇欢喜,然自有同病相怜之人惜其飞坠。这与萧词的“浑不怕赖吹彻”及羞与海棠为伍的命意又自有别,两者相较,王词不免要逊一筹了。

  总之,这首咏梅词是词人有感而发借物寄兴之作。上下片分写梅的傲骨与傲气。傲骨能顶住霜雪侵陵,傲气羞与凡卉争胜。

  古人总结写诗方法有赋比兴三种,但有时因题材和命意的需要可以在写法上结合使用,如这首咏梅词就是赋而兼比的。因为在写法上它是以梅喻人。梅的瘦硬清高,实象征人的骨气贞刚,品质高洁,梅格与人格溶成一片,二者契合若神,由此显出无穷意蕴,耐人玩味。观其出语之侃切健劲(如“受尽”、“浑不怕”,“唯有”、“原没”、“如何共”等),既不同于动荡流畅之语,也与温婉轻柔之词迥异,故其情致既非飘逸,也非婉转,而是深沉凝重,于是便形成这首词沉着明快的显著特点。而霜雪堆积,月华流照,疏影横斜的词境,又显出超凡脱俗、清丽优美的气韵和格调。因而此词在沉著明快中,又略带几分清新俊逸,但这只如多历忧患的硬汉子眉宇间偶尔透露的天然秀气,它与风流儒雅的贵公子浑身的潇洒英俊之气是绝不相类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宝祐(公元1253—1258年)年间,时守隆兴府。梅花开放,引起词人赞颂之兴故作此篇。

  萧泰来,字则阳,一说字阳山,号小山。宋代诗人,临江(今四川忠县)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又曾为御史。著有《小山集》。存词二首。

  猜你喜欢
蔡州城中众心死,妖星夜落照壕水。汉家飞将下天来,
马箠一挥门洞开。贼徒崩腾望旗拜,有若群蛰惊春雷。
狂童面缚登槛车,太白夭矫垂捷书。相公从容来镇抚,
常侍郊迎负文弩。四人归业闾里间,小儿跳浪健儿舞。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路傍老人忆旧事,
相与感激皆涕零。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九衢车马浑浑流,使臣来献淮西囚。四夷闻风失匕箸,
天子受贺登高楼。妖童擢发不足数,血污城西一抔土。
南峰无火楚泽间,夜行不锁穆陵关。策勋礼毕天下泰,
猛士按剑看恒山。
夜叹不为絺绤单,昼嗟不为薇蕨少。
天弓不肯射胡星,欃枪久已躔朱鸟。
徐扬复忧羽虫孽,襄汉正病昭回杳。
力能怀畏未足忧,忧在北极群阴绕。

秋日寻诗独自行,藕花香冷水风清。一凉转觉诗难做,付与梧桐夜雨声。

在昔朝元日,千门动地来。方隅正无事,辅相复多才。

仗下簪缨肃,天中伞扇开。皇威瞻斗极,曙色辨崔嵬。

赤案波光卷,鸣梢殿尾回。熊罴驱禁卫,雨露覆兰台。

横赐倾中帑,穷奢役九垓。只知营国用,不畏屈民财。

翠辇还移幸,旻天未悔灾。群心争困兽,回首变寒灰。

曾以安无虑,翻令世所哀。行人看碧瓦,独鸟下苍苔。

虽念陵为谷,遥知祸有胎。青编遗迹在,此地亦悠哉。

愦愦绮纨儿,客或大其宅。长公抱胸奇,所向有削迹。

穷达吁可惊,贤否乃什百。请君勿此计,计之当浮白。

九品宁用评,四并良可惜。

周郎豪宕老不狂,近来好事尔擅场。全家旧住西湖口,甲第新开双阙傍。

高车驷马通昼夜,墨客骚人争短长。阿翁堂东母西坐,面如红玉头比霜。

十日摧诗八九至,一杯献寿百千强。御玺重封五花诰,大官屡出九霞觞。

纱帽轻笼夏阴薄,翠羽将动秋风凉。短箫大鼓声动地,吴曲越吟歌绕梁。

浮云欲度不肯度,落日半落还低昂。曲廊烟雾散复合,舞袖风花抑更扬。

花底番番唤绿酒,灯前队队出红妆。金波玉绳耿不定,楼箭宫壶殊未央。

共说神仙隔风雨,岂知尘世有沧桑。西池王母谁曾见,南极老人空寿昌。

眼前相对且为乐,世事悠悠安可量。

彀中游羿,莫漫惊、宠辱浪生规避。原自有、万里清空,可无影而藏,不飞而至。

黑白两万,算都是龙泉轻试。但涂中曳尾,刃发新硎,全牛皆废。

无涯有涯交累,唯饵香药作,不黏滋味。消彼此、百种聪明,向白日青天鼾?熟睡。

侧足焦原弄獶虎,不殊豚彘。笑弈秋着着争先,居然钝置。

名酒相属,因放歌数阕而去,实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七日也,可为不虚度此节矣。秋涧老人深香间适(朱校云深香间适疑有脱误)春雨如膏,最怜适与清明遇。晚晴庭宇。画出樊川赋。冉冉行云,低拂垂杨度。春如许。乱花深处。几点蔷薇露。
往事付杯酒,残生余幅巾。
更须占大衍,久已玩同人。
犒少傭奴懒,迎迟过客嗔。
悔曾迷宦海,素不媚钱神。

岸上谁家掩素扉,鸟啼浑似惜春晖。日斜深巷无人过,时见梨花一片飞。

胡君奇气不可束,掉头只怕杯中醁。南溪三日醉如泥,昨夜潜奔似惊鹿。

横行冲雨踏麦畦,纵有绝足何由追。归来主人怒骂仆,愁杀春衣泥漉漉。

片帆悬空秋满腹,凉月淡淡天无波。平生湖海元龙意,早入西风渔棹歌。

石径松花静掩扉,芙蓉秋早蝶双飞。主人何处采芝去,待到日斜犹未归。

春色到江断,野香涵日娇。
鸟穿芳树语,人隔远山樵。

秋光澄几牖,入夜有余清。丛菊绚屋壁,环向各为情。

华镫更交辉,群蕊滋晶莹。徵歌引羽商,箫管问瑶笙。

曲缓落轻尘,缥缈度新声。气静欲息机,那复世味撄。

嗟彼利禄客,役役多所营。何如付澹忘,杯酒慰平生。

微醺醒归路,天半斗参横。

欲于何处觅仙踪,怅望危栏俯碧穹。石?烟云虚半壁,春深花鸟满幽宫。

乾坤一系西来马,剑佩聊乘万里风。不必殊方问招隐,蜀山元自小舟通。

行乐湖南树,清阴为飒然。
微风荷叶上,乳燕杖藜前。
草合幽人路,花深病客天。
所知良可待,独往信孤烟。

乘槎欲访三神山,蓬莱咫尺风引还。炼石五色亦何有,谁信娲皇补天手。

山林钟鼎两不成,何如独坐援孤琴。醉折幽兰弹古调,空山寂寞无知音。

昨者别兄偶弄指,天风海涛入焦尾。余音袅袅千里闻,谁识天涯有钟子。

先生当世推经神,主持坛坫三十春。忽听巴音和白雪,喜舞奚翅登龙门。

中散许传《广陵散》,一洗俗耳筝琶新。瓦釜雷鸣奚足论,得一知己死何恨。

一弹再鼓忘形骸,孤月寥天印方寸。

东南大文化,萃此一丸土。题诗千万辈,生今孰追古。

涤笔琴川流,缀图系前绪。上有清权坊,巍巍并撑住。

周道久陵夷,悲吟效虫语。

桃花明玉涧,柳叶暗金堤。绿锦呈调马,朱丝表斗鸡。

筵开同日永,乐奏与云齐。更问平阳第,还过小苑西。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