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写岳阳楼的诗文很多,萧德藻虽与与杜甫之作同题,但他避开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写登临前所见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篇末点题法来题写岳阳楼。这样写算是比较聪明的。
首联便发感慨:“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苍茫”原意指旷远无边的样子,“浪荡”则指放浪游荡,这里相对而言,乃是别有含义,不妨说是诗人抒发这样的感慨:可叹不能像范蠡那样,乘扁舟到遥远的五湖去,在那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却违背着心愿,被拘在湖南游来荡去。
颔联承上,叙述自己几年来的“浪荡游”。诗人的慨然是不无道理的。他三年夜郎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叶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确是不曾挪离湖南一步的浪荡游。关于萧德藻的生平,资料很少,不过根据此联所写,倒可略知一二。
颈联写游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诗人不由得兴致勃勃。随着船身的一颠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地搜寻着美景,忽而在白鹭翩翩起飞处,他捕捉到了美,从而激起了灵感,吟出了诗句;忽而又在那遥远的天尽头,他看到了隐隐青山。“得句鹭飞处”颇有诗味,与下句动静结合得妙,很有情趣,虽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也算诗中较好的一联。白鹭、远山,画面开阔;一动一静,境界多变。然而诗人意犹未足,于是引出下一联。
尾联上句说“犹嫌未奇绝”,意犹未足;下句说“更上岳阳楼”,干脆弃周登岸,他要高瞻远瞩,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发现“奇绝”的景色。这里化用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不能别创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炼,更激动人心,却也换了一种说法,有些新趣。
萧德藻,南宋诗人。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闽清(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初任尤川县丞,后为湖北参议,再调湖州乌程令。因爱当地山水之美,遂移家乌程,住县中屏山,其地有千岩之胜,所以自号“千岩老人”,表示归隐不仕。
晨阴盼庭树,有雀拳高枝。老鸦尔何来?欲攫充朝饥。
雀惊飞且攫,乞救声何悲!一雀攫未已,百雀攫而随。
雀亦有侠肠,不忍同类危。群雀禦独鸦,力小心则齐。
竟令远引避,不敢复来窥。惟独力无大,惟群力无小。
嗟哉不能群,人而不如鸟。
一年三百有馀旬,举世栖栖苦迫贫。得享安宁七十岁,已胜衰谢万千人。
好官纵使登三事,荣养何由及二亲。争似山间林下坐,无忧无毁足全身。
一磬僧房,记月下、人来款竹。还远致、秋塍珠宝,累累盈斛。
红豆分拈花里句,胡麻共饱山中粥。更无须、乞米似平原,书成幅。
蒿里唱,当年曲。萍梗系,谁家屋。望子猷门径,凄凉心目。
过眼云烟朋辈少,打头风雪官程促。问劳劳、尘梦定何时,黄梁熟。
脱箨斑筠绿节明,霖收梅子麦寒轻。诸峰隔截高低树,忽听初蝉第二声。
老去身家不两存,俄看霜后萎芳荪。燕巢华屋垂新泪,马鬣空山感旧恩。
岂意十年重一面,却来千里与招魂。茑萝虽附潘杨未,未敢同声哭寝门。
团圞小时月。还向圆时缺。圆缺频番,谁道心情都别。
常娥不老,百面随行迹。淮山去,越山来,夜山碧。银桥不度,想像霓裳阕。
遥夜西风,揽得桂华盈襭。蟾蜍睥睨,谬向吴刚说。
休莫莫,莫休休,漏声彻。
我闻古烈女,多在及笄时。恩爱迫中肠,毕命所不辞。
不然出高门,礼义之所滋。柏舟与黄鹤,千古传歌词。
异哉王氏女,永安河之湄。生同荆布侣,不出墙与篱。
如娴巾帼训,大义信不移。摽梅年已及,尚未结其缡。
夫婿驹王裔,于归待及期。狂飙摧兰蕙,行露厌涂泥。
蠢竖恃狡狯,强悍藐难支。仓皇践闺闼,睚眦生妄思。
白刃剚厥颈,饮恨镌肝脾。天地为惨淡,禽鸟为酸嘶。
泉路浩茫茫,一死安能迟。白圭尚磨玷,彤管敢或遗。
具此不渝衷,便可光门楣。魂飞夜台下,冤诉县尹墀。
戚里睹其情,掩面泪澌澌。临境闻其状,捋髭开双颐。
谓言烈女心,匪石不转移。旋踵脱兔获,显戮典刑施。
我令状其事,感痛生嗟咨。宇宙亦云大,正气乃在兹。
棹楔旌其闾,堪以振顽痴。作诗纪贞烈,好寄采风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