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泉的小诗,它不是写山中的泉,而是写山下的泉。山中泉是涓涓细流,而山下泉则常常已汇流成小潭。依傍山麓,不免倒映出山光林影。诗就是从描写这水中的倒影开始的。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写轻波荡漾的水面,反射著四周景物的色彩,或草木之幽绿,或岩石之沉黑,总之是那山的色调。而在那山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因为泉水清冽,诗人用了一个“倒”字来写林影,十分生动,而且涵义丰富,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体物入微,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
“那知石上喧”转写声,并进而寄托一时的感兴。泉由山中流到山下,在石上激起喧响,这本是自然之理,也是泉流的最后归宿。然而诗人却设想,这种喧响的嘈杂会让它怀念起在山中时的安静。这里“却忆山中静”的“忆”字有的版本作“益”,如果是“益”那么就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仔细玩味,我觉得还是“忆”于义为长。诗人生活在大历年代,当时战乱初平,满目疮痍,社会现实令人失望。于是在当时人的心理上都弥漫着一重消极隐退的情绪,常常是身入仕途,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山林之间。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那种典型的心态。诗人起先是渴望立功扬名、一意进取的,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他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诗人借助于移情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外物上去,使客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山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审美对象,它同时是诗人主体的投射和外化。诗人观赏山水,同时也就是在观照自我,他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学书不成去学剑,抛却铅丹买弓箭。六韬不直一文钱,穰苴终作灌园汉。
稻黍不收收莠荑,勉将方口救穷贱。古纸烟黄书一通,赤日方街磨大砚。
涔波只沬濡枯鱼,十年不识孔方面。记得魁梧美少年,手把牙签颂书传。
花前月下几吟哦,颠书自扫白团扇。高冠大袖走文场,身经大小百馀战。
几年面上堆紫烟,直腰曲背走乡县。家园卖尽子依人,不及西家老曹掾。
身宫磨蝎命驿马,五行劳碌君自见。诗能穷人穷者工,瘦岛寒郊无饱顿。
新诗字字挂人口,不与妻儿充饥咽。如今贵者不读书,腹中犹如酒食店。
自来好语出饥肠,一字堪酬五十绢。我亦辞官作乞儿,他时同入歌妓院。
祖道百壶酒,千人歌送君。玉壶击宝剑,壮气横孤云。
玉壶击断歌声作,远海春潮为君落。别路行看指凤皇,青山不得随猿鹤。
主父西游感慨多,马周辛苦遇常何。何如高卧东山顶,一上金门解绿萝。
问君今年几十霜,须眉稍白发半黄。长松岁寒起淩厉,良骥老大方腾骧。
龙肿好为苍生出,莫爱丘园长隐逸。作县还堪鲁卓齐,为邦尚可龚黄匹。
君到皇州春正深,龙池柳色动乡心。白门酌酒看花醉,青琐闻莺委佩吟。
同游倏尔皆朱绶,笑我蹉跎空白首。玉堂西掖故人多,相逢为问平安否。
漏水迢迢转玉龙,金壶银箭未从容。眼前共坐人千里,良夜他时何处逢。
易销魂,一枝凉笛,凭谁石榻三弄。东风约住轻寒信,深怕夜来吹猛。
花似梦,却寸寸横枝,万朵梨云冻。碧天无缝。算如水清阴,除他修竹,只有月明共。
江南好,好在鹤房仙陇,孤山山上曾种。翠禽小集香深处,不羡钗头幺风。
帘影动。看雪片飞来,恰补苍苔空。不归谁送。记酒醒今宵,玉人何处,蝴蝶满衫重。
对县谁家数亩园,竹亭茅宇杂花繁。同官不可无兼局,通管溪南水竹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