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诗人听筝时的音乐感受,其格局和表现技巧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首句“抽弦促柱听秦筝”,“抽弦促柱”点出弹筝的特殊动作。忽疾忽徐、时高时低的音乐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端飞出来,传入诗人之耳。诗人凝神地听着,听之于耳,会之于心。“听”是此诗的“题眼”,底下内容,均从“听”字而来。
诗人听筝最突出的感受是“无限秦人悲怨声”,诗人由秦筝联想到秦人之声。据《秦州记》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这就是诗人所说的“秦人悲怨声”。诗人以此渲染他由听筝而引起的感时伤别、无限悲怨之情。下面围绕“悲怨”二字,诗人对筝声展开了一连串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写。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抽弦促柱”之声的变化,又唤起诗人更加奇妙的联想:“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上一联写大自然的景物,这一联则写人世的悲欢,更加真切感人。“独”、“空”两字,尤使画面显得分外凄清,增加了盼子思夫、离愁别恨的分量。“愁灯影”、“思月明”,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灯前别无他人,只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见何等孤独,不能不“愁”。楼头没有亲人,只见明月高悬,可见何等空荡,不能不“思”。这两处倘若写作“愁灯下”、“思离人”,就索然无味了。这一联用暗喻,且用“谁家”、“何处”疑问句式,不仅显得与上一联有参差变化之美,而且更能激起想象的翅膀,让各人按自己的生活体验,从画面中去品尝筝声所构成的美妙动人的音乐形象。
以上两联所构成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摹出筝声之“苦”,使人耳际仿佛频频传来各种惜别的悲怨之声。筝声“苦”,如果听者也怀有“苦”情,筝弦与心弦同声相应,那么就愈发感到苦。诗人柳中庸正是怀着苦情听筝的。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诗人的族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窜南陲海涯。这末二句也是有感而发。
这首描写筝声的诗,着眼点不在表现弹奏者精湛的技艺,而是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感时伤别之情。诗人展开联想,以新颖、贴切的比喻,集中描写筝弦上所发出的种种哀怨之声。诗中重点写“声”,却又不直接写“声”,没有用一个象声词。而是着力刻画各种必然发出“悲怨声”的形象,唤起读者的联想,使人见其形似闻其声,显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春尽芭蕉未著花,玉兰双倚丽人斜。何如南郡从游日,一面红妆出绛纱。
百年遗恨了难平,只有南山不改青。桥下温波秋渺渺,楼头霏雾晚冥冥。
祥钟福地衣冠盛,气润中天草木灵。那得丹青绘缣素,烦君妙语写无形。
长忆携壶去,西湖处士家。冻云低老树,残雪落疏花。
深谷溪流远,空林石径斜。亭前放鹤处,吟思绕天涯。
属尔家僮冻莫号,为山因雪未为劳。上天赐予从来厚,平地功夫积渐高。
对赏不须康乐屐,遍题何惜管城毛。昨宵北海开樽处,笑挹琼华泛翠涛。
君不见盆中丝,须臾改变朱与绿。男儿重交谊,何为中路多反覆。
忆昔感君相与深,白日青天矢寸心。一言忤意成蒂芥,金石之好为消沈。
四座且勿叹,听我抚节歌路难。空传管鲍旧时事,古人节槩今人看。
落落园中松柏树,几曾霜雪一摧残。
幽明一别无由见,梦里相逢宛似真。孤弱更谁怜汝弟,劬劳何独负双亲。
傍篱听诵怀初岁,煮粥焚须愧昔人。野店鸡鸣残月落,觉来清涕尽沾巾。
蔽芾甘棠树,秀色苍翠蓊。召伯千载馀,声名山岳耸。
煌煌我张公,端能绍芳踵。许身拟稷契,学道尊周孔。
饱蕴经纶才,夙抱义理勇。文如凤九苞,智若龟五总。
于焉奠南服,谭笑拨繁冗。恩敷民物安,威振蛟鳄恐。
归朝赞元化,宗社磐石巩。吾皇乐无为,恭己但垂拱。
勋庸照麒麟,奕叶承天宠。
多病休文都瘦损,不堪金带垂腰。望湖楼上暗香飘。和风春弄袖,明月夜闻箫。
酒醒梦回清漏永,隐床无限更潮。佳人不见董娇饶。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怜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