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用故设悬疑的手法反映了中晚唐之际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朝中央政府对东南四十三州百姓疯狂盘剥的这一事实。
“汴水通淮利最多”,通济渠的开凿沟通了南北的交通,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生人为害亦相和”,这里是指运河的开通对老百姓来说,利和害是连在一起的,中晚唐以后,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祸害变得越发明显。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运河成了运输必不可少的渠道,可怜四十三州的百姓一年的劳动果实全都通过这条运河被输往唐王朝的府库,从此陷进了深重的灾难之中。
此诗虽咏汴河,但揭露的却是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诗文由汴河直进船展开议论,既肯定了汴水开通的好处,也鲜明地指出了随之而来的祸害。诗人十分同情劳动人民,斥责了统治阶级利用运河搜刮民脂民膏的无耻行径。
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唐代诗人。穆宗长庆三年【823】进士。文宗太和【827-835】间,曾任歙州【安徽省歙县】、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刺史。著有《李敬方诗》一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阖闾词客来娄曲,楚楚梅花照碧浔。白发素心浑不改,疏枝冻蕊自能禁。
孤山此日为幽伴,浣水何时听细吟。花径东风长日扫,莫愁荒草步难寻。
卖花声过粉墙东。唤回春梦惺忪。轻寒侧侧睡犹浓。
日上帘栊。
病久味参黄蘖,愁浓怯对睡铜。海棠狼藉夜来风。
满径残红。
白马谁家子?翩翩秋隼飞。袖中老蛟鸣,走击秦会之。
事去欲名留,自言臣姓施。二十从军行,三十始来归。
矫首望八荒,功业无可为。将身弭大患,报效或在兹。
岂不知非分,常恐负所期。非干复雠怨,不为酬恩思。
伟哉八尺躯,胆志世所希。惜此博浪气,不遇黄石师。
代天出威福,国柄谁当持?匹夫赫斯怒,时事亦堪悲。
看山不厌取途宽,百折登临欲上难。石马昔时增气象,丰碑今日念衣冠。
莺愁落照啼高树,磬逐归云下佛坛。极目可怜惟灌莽,为谁禁火食犹寒。
谢家人杳,讶壁上、香名谁扫。记细语、一星星絮,小立夕阳魂悄。
恁因缘、剩粉零烟,年年留伴花风袅。早千叠柔肠,十分痴梦,锁断画廊春晓。
重唤起杨枝恨,想白傅、清歌多少。怅红情绿意,闲悰无分,鬓丝几日吹残了。
湖山缥缈。便同心、结就西陵,何处逢苏小。愁他归路,一碧芳塘萍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