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庆寺玉兰记

  慧庆寺距阊门四五里而遥,地僻而鲜居人,其西南及北,皆为平野。岁癸未、甲申间,秀水朱竹垞先生赁僧房数间,著书于此。先生旧太史,有名声,又为巡抚宋公重客,宋公时时造焉。于是苏之人士以大府重客故,载酒来访者不绝,而慧庆玉兰之名,一时大著。

  玉兰在佛殿下,凡二株,高数丈,盖二百年物。花开时,茂密繁多,望之如雪。虎丘亦有玉兰一株,为人所称。虎丘繁华之地,游人杂沓,花易得名,其实不及慧庆远甚。然非朱先生以太史而为重客,则慧庆之玉兰,竟未有知者。久之,先生去,寺门昼闭,无复有人为看花来者。

  余寓舍距慧庆一里许,岁丁亥春二月,余昼闲无事,独行野外,因叩门而入。时玉兰方开,茂密如曩时。余叹花之开谢,自有其时,其气机各适其所自然,原与人世无涉,不以人之知不知而为盛衰也。今虎丘之玉兰,意象渐衰,而在慧庆者如故,亦以见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花虽微,而物理有可感者,故记之。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慧庆寺离阊门有四五里的距离,位置偏僻,附近很少有人居住。寺的西南面和北面,都是平坦的田野。康熙四十二年、四十三年之间,秀水朱彝尊先生租了几间僧人的住房,在这里著书立说。朱先生曾是旧时的太史官,很有名望,又是江苏巡抚宋公的贵客,宋公常常来登门拜访。于是苏州的上层人物由于巡府所看重的客人这层缘故,带着美酒佳肴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于是慧庆寺玉兰的名声,一时间大为著称。玉兰栽在佛殿的下面,一共有两株,好几丈高,大概有两百多年了。花开时,花朵密集繁盛,看上去就像堆砌的白雪。虎丘山也有玉兰一株,历来被人们称道。虎丘是繁华的游览胜地,游客来往众多,所以那的玉兰花容易出名,其实远远不如慧庆寺的这两株。如果不是朱先生因有太史的名望而成为贵客的话,那么慧庆的玉兰,可能会没有人知道。过了很久,朱先生离开了,寺门白天也是关闭着,不再有人专为看花而来了。我的寓所离慧庆寺一里多,康熙四十六年的初春二月,我白天闲来无事,独自在野外漫步,便敲开寺门进去。时值玉兰刚开,茂盛繁密与过去并无二样。我赞叹花开花落,自有一定的时节,开谢盛衰的气运机遇各自适应自身的自然规律,原本与人事无关,并不因人对它的知遇与否而决定它的盛衰与否。现在虎丘的玉兰,形神逐渐衰败了,而在慧庆寺的依然如故,由此也可见虚名是靠不住的,而幽居独处潜在厚实的却可以保持久远。花虽然轻微,而所寓含的事物盛衰的道理还有让人可以感悟的方面,所以作文记下来。
注释
阊(chāng)门:苏州城的西北门。
癸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甲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
朱竹垞(chá):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初文学家。著有《曝书亭集》。赁(lìn):租。
太史:古代史官称太史。朱彝尊曾被授检讨(史官的一种)之职,入史馆修明史。
宋公:宋荦,字牧仲,号漫堂,又号西陂。康熙年间(1662—1722)累擢江苏巡府,以清节著称,官至吏部尚书,能诗善画,诗与王士祯齐名。著有《西陂类稿》、《沧浪小志》、《绵津山人诗集》等。重客:贵客。
造:登门拜访。
虎丘:在苏州阊门外,为苏州游览胜地之一。相传吴王阖庐葬此,名胜古迹有虎丘塔、云岩寺、剑池、千云石等。
杂沓(tà):众多杂乱的样子。
丁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曩(nǎng):昔,以前。
气机:气运。
恃(shì):凭靠。
幽潜:指幽居避世。
物理:事物盛衰的道理。

赏析

  这篇文言文在写“慧庆寺的兰花”时,特意提到了“虎丘的玉兰花”,目的就是进行对比。第一处是用“虎丘的兰花”因地处繁华之地容易得名和“慧庆寺的兰花”因地处偏僻之地而不为人知来对比;第二处用“虎丘的兰花”“ 意象渐衰”和“慧庆寺的兰花”“ 茂密如曩时”来对比,以此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情感。明为写花,实际上是写世事的不平:庸劣者因居“繁华之地”而易得名,俊杰者以“地僻而鲜居人”却几被埋没。文章末尾以虎丘玉兰“意象渐衰”而慧庆寺玉兰盛如曩昔,揭示出“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的道理,既表明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被弃置的感慨,更表现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热情。写得耐人寻味,读来发人深思。

  作者从慧庆寺兰花的遭遇,感受到人世的道理,联想到那些庸劣者以地位权势而高举,俊杰者以不得其地势而埋没的现实,指出了“虚名之不足恃,而幽潜者之可久也”的道理,借写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之气,更表现他努力发现美好事物的健康上进的热情。这不只是写了一个被压抑的狂士才子对于自然山水的感受,更写出“这一个”举世皆弃而又不甘消沉的灵魂。它并不是将读者引向宁静的福地洞天,而是促使人们积极向上,去作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当时戴名世55岁。作者因会试被黜,逐出京师,客居苏州,操书房之选,写出此文。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忧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逮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猜你喜欢
老郎日日忧苍鬓,远守年年厌白蘋.终日相思不相见,长频相见是何人。
松庭竹户野僧家,独坐荒斋到日斜。
门外江风寒作雨,城头态鼓夜啼鸦。
对床更俗论心事,拥褐不惊逼岁华。
却忆巴山旧时语,梦回窗外已生花。
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
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霜蹄削玉慰馋涎,却退腥劳不敢前。
水饮一盂成软饱,邻翁当午息庖烟。

满院碧桃花,半为东风瘦。恼煞梁间燕子飞,有个人来否。

簪柳过清明,斜插凭纤手。飞锁楼头翠锁眉,薄恨浓于酒。

撞破烟楼固未然,唐摹晋刻绝相悬。莫将定武城中石,轻比黄閍墓下塼。

密叶凝华承玉{左户右巳},附枝交影荫银塘。
阳台氤氲多异色。
巫山高高上无极。
云来云去常不息。
常不息。
梦来游。
极万世。
度千秋。

杏花堆白菜花黄,蔓草平沙四野荒。洛水无声山日暮,石麟两两守空冈。

清泉自盥沐,丱发不冠巾。看尽世间事,争如林下人。

啸云岩谷应,坐石鹿麋亲。莫弃茅庵去,白桃花又春。

薄寒庭宇愁如水,和云酿成凄楚。乳燕背斜阳,算春无归处。

嫩阴浑欲暮。又迷了、冶桃前渡。一碧东园,旧痕空荡,断萍零絮。

离绪。罥平芜,微风外、声声晚鹃尤苦。吹梦堕淮西,怕阑珊无据。

六朝君莫妒。只禁受、恨烟颦雨。待相见,悄掩重帘,共剪镫深语。

几载鸡窗求道,费他兔楮铅丹。经书子史尽蹄筌。鹿走徒嗟秦汉。
百代兴亡瞬息,徒留纸上陈言。谁知太始道常存。乌兔仙家修炼。

吾欲钓鱼东海去,一叶扁舟未能具。君呼小舫山水间,扣舷作歌秋水寒。

吾诗百篇不直一杯水,君歌一阕游鱼亦倾耳。得君此编拱璧加明冰,玉笥陵云无此清。

安能移我龙湖白竺之茅屋,来并清江后湖曲。我鸣榔,君扣舷。

醉歌长篇复短篇,却使后人呼作徐李同舟仙。

烽火连天明社屋,国亡家破仇谁复。忽闻美人亦被收,多情转效秦廷哭。

恸哭上书为请兵,数行血泪啼鹃声。素练系肩衣如雪,负弩前驱玉关行。

关内蚁贼二十万,横海列阵来酣战。狂风飞瓦尘蔽天,咫尺敌人不相见。

我师先作壁上观,两军迸出刀光寒。觱篥声催阵云黑,鹳鹅队舞夕阳残。

忽讶神兵来天上,长弓大剑辽东将。马上健儿齐丧胆,纷纷遁走觊歌唱。

只缘红粉定燕京,箫鼓重逢倍有情。怪底将军多反覆,君亲恩不及倾城。

左徒风节千秋重,湘山峭焉高咏。玉琢精神,兰熏气质,众醉中闲独醒。

丹心自靖,与殷代三仁,后先辉映。若问同时,祗应邹峄可相并。

离骚衣被万古,视风诗小雅,应许骖靳。香草儿时,鸿裁旷代,妙契偏从孤冷。

清芬荐茗,岩洁泉甘,定符贞性。更展遗篇,绿窗娱书静。

午门同出独归迟,立断铜壶漏下时。
添得绿荷千万柄,雨声强半在西池。
湖边莲叶已田田,闻道花开胜去年。
君不御兮应有恨,风其吹汝未应仙。
韵词合继菑公作,郡守谁如白傅贤。
却使诗翁閒著笔,滔滔长句涌言泉。
师之一字见还难,直下应须透祖关。
纵使祖关开正眼,前头更有万重山。

万井山环抱,南图亦壮哉!槎从天汉上,门傍海云开。

乌石藏幽寺,青榕荫古台。到今传擘荔,坛坫愿追陪。

新春今日始登山,老息机尘分外閒。寻壑步循冈腹上,看云坐憩石唇间。

高情何幸逢三益,大道无缘觅九还。秉烛传杯尽馀兴,倩人扶醉下孱颜。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