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端州驿见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题壁慨然成咏

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

岂意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

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

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我们这些被流放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
谁料到岭南会有这么多岔道,各个乡县之间隔着千山万水。
我们恰似翻飞不定的浮云飘雨,各各独处一方,不仅无缘相见,而且音信难通。
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岭南偏僻地区炎湿的气候,有的贬官就因此走上了不归之路。
注释
端州:今广东省庆市。杜五审言沈三佺期阎五朝隐王二无竞:即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竟。唐代习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杜五宙言。其余几人的称谓亦如此。
逐臣:被流放的臣子。严遣:严厉的惩罚。
南中:指岭南。
歧路:岔路,十字路口。
县:地方区域名,周代已有县邑。唐代县隶属于州。
翻:翻转,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稀:少。
瘴(zhàng)疠(lì):山川湿热蒸郁之气。人中此气则生病,内病为之瘴,外病为为之疠。
自怜:哀怜自己,怜悯朋友。

鉴赏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卧病之机,率羽林军发动政变,诛除武氏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逊位,迎中宗复辟。

  这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当时影响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倾心媚附”二张而尽数被贬至岭南各远恶诸州。作为武氏朝廷的著名词臣的宋之问,自然难逃此厄,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省罗定县一带)参军。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王无竞都是与宋之问同时在朝的诗人。唐代习惯用兄弟排行的行次与人名并称,如杜审言排行第五,称杜五审言。其余几人的称谓亦如此。他们都因与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交往而得罪被贬往岭南的。宋之问因病晚行,当途经端州驿时见杜、沈、阎、王各题诗于壁上,便感慨地写了这首诗。这首诗虽即兴而作,但情感充沛,语言流畅,生动感人。前人曾评说,宋之问“运笔如舌”,“古诗多佳”。这首七言古诗就是一个例证。

  诗的开头两句,语言平直,如同与四位朋友相对而言:“逐臣北地承严谴,谓到南中每相见”,意思是说:我们这些有罪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从北方流放到南荒,原以为在南荒大家还能够经常见面。想想远离家乡能有朋友作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岂料南中歧路多,千山万水分乡县。”意思是说:谁料到南中会有这么多岔道,千山万水使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哪里还能见到朋友们的面呢?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深沉的懊丧和哀愁。“云摇雨散各翻飞,海阔天长音信稀”,是写对朋友们的思念的。一般形容分离,或说“云飞雨散”,或说“雨飞云散”,宋之问独用“云摇”一词来表现他在《桂州三月三日》诗回忆早年飞黄腾达的情景时说:“风举云摇入紫微。”

  正所谓平步青云,扶摇直上。在封建社会里,要想贵为朝臣,不能单凭个人的才力,尤其是在唐代,知识分子要得到重用,必须有达官贵人举荐。宋之问是深明个中奥秘,而且也深有体会的。他媚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或许也正是想乘其“风举”、“云摇”吧。岂知武则天病危,张易之被杀,而他也受到了株连。

  这里的“云摇”有暗指皇威或政治势力之意,后者使他们象雨点般散落四方。“翻飞”也含有命运不测之意。“海阔天长”说明朋友之间相距遥远。杜审言流放峰州,在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部;阎朝隐贬崖州,即今海南岛琼山县,都要过海才能到达贬所。而沈佺期谪迁驩州,即今广西崇左县,相传是舜放驩兜的地方,这些地方离宋之问要去的贬所泷州,即今广东罗定县,都还很遥远。古代交通不便,因此诗接着说“音信稀”。彼此之间难以来往和互通消息。“音信稀”又和“每相见”遥相照应,更增强了悲凉的情味。

  诗人在驿前孤寂地思念着同样遭遇的朋友,为朋友和自己的未来担心、忧虑:“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上句是写虽然各人所去的地方不同,但都同样充满瘴疠,山川满目凄情。下句以深沉的长叹收结了全篇。中原人大多不适应南方偏僻地区炎热的气候,视岭南为蛮荒之地,被贬谪的人初到岭南都有九死一生的恐惧感。比宋之问他们早一年多贬到端州的高戬就病死在那里。与高戬同时流放到钦州(今广西钦州)的张说于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初被赦返京,再过端州时题有《还至端州驿站与高六别处》:“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宋诗的结尾“自怜能得几人归”,也许是看了张诗有感而发的。

  这首七言古诗平易晓畅,明白如话,于平易中见奇妙。诗的遣词造句十分贴切自然,而且极富表现力;恰切地运用了双声、叠韵及重复,读起来音韵和谐,错落有致。全诗八句话,五十六个字,写得波澜起伏,跌宕生姿。就此诗而言,由见题壁而引发对友人的思念,进而表露被贬岭南的愁绪,其情感发展由失望感伤孤独寂寞凄苦愁虑、迷惘忧惧,真切地道出了被贬的内心心理,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乘武则天卧病之机,率羽林军发动政变,诛除武氏佞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辟。这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大事件,当时影响所及,一批文人朝士因“倾心媚附”二张而尽数被贬至岭南各远恶诸州。作为武氏朝廷的词臣的诗人,难逃此厄,被贬为泷州参军。他在赴贬所途中,经端州驿站停留,见到一起被贬而先期经过此地的同朝文友杜审言、沈佺期诸人在墙壁上留下的题诗,不由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诗。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猜你喜欢
谢家离别正凄凉,少傅临岐赌佩囊。
却忆短亭回首处,夜来烟雨满池塘。
声望去已远,门人无不知。义行相识处,贫过少年时。
妨寐夜吟苦,爱闲身达迟。难求似君者,我去更逢谁。
置马步岩间,岩前得平地。
肴蔬取行簏,粗饱有遗味。
踠地垂杨絮未飘,兰舟上巳祓除遥。
射襄城北南风起,直到吴江第四桥。
冰容玉格,笑桃杏、非是闺帏装束。待要舒华那更管,朔气凝波僵木。五鬣山松,万年华树,仅仅存馀绿。一枝寄赠,教渠知道春复。宁解车马成蹊,高标宜雪月,仍便溪谷。纵有知闻,谁办得、驾野凌寒秉烛。尽更荒闲,终难掩抑,风里香千斛。林坰兴尽,此时鼎味翻足。

去年我行仲冬月,十日江头不能别。君向南江我北江,鸿雁分飞隔燕粤。

粤云燕雪敝貂寒,君今何处望长安。相思为扫罗浮石,万树梅花待我看。

境入桃源喜满怀,分司衙里绝尘埃。绣衣壁上题诗日,正是随车好雨来。

石印遗踪恰宛然,山名遂以达摩传。举头峭壁三千丈,撒手应知又一天。

路入萦纡半里村,忆达清兴起山阴。
对床喜有人如玉,寄远何劳书抵金。
万壑凉风喜骑气,一天离恨更蛩吟。
丈夫对景休儿女,慷慨相期一片心。

睽违赤舄已三年,伫听黄麻早晚宣。抗疏匡衡吾道重,明经张禹主恩偏。

衮龙近接星辰上,翰藻常题日月边。公等论思边鄙事,可容李广卧蓝田。

严钟启城钥,百辟联佩绅。斜汉在昴毕,摇光正当寅。

华车出广陌,光彩生熙春。阴崖冻犹结,阳谷景已新。

云林白汹涌,石磴青嶙峋。先皇昔游幸,顾瞻怆兹辰。

恍若铁马起,空留玉衣陈。鼎湖去虽远,元化同其神。

凭危俯高树,历览穷荒榛。梵宇抗疏岭,飞阁腾遐津。

虚庭潜飙起,白日无纤尘。长杨十二衢,甲第连居民。

清时治兹久,天地涵深仁。矧兹风气完,且复俗习淳。

耦耕杂畎亩,独钓当漪沦。高仙去窈邈,瑞气留氤氲。

于焉契嘉晤,顿觉烦抱伸。蹇予敬亭下,清池翳修筠。

时时一瓢酒,独酌不计巡。对此重归思,江海愁畸人。

将军浩气镇乾坤,庙貌威严桂海存。往事何堪论薏苡,新恩应许报鸡豚。

丛林锁翠双峰插,雪浪排空万马奔。我亦徘徊情不尽,夕阳渡口又黄昏。

楼前路。愁对万点风花,数行烟树。依依斜日红收,暮山翠接,平芜尽处。
小留伫。还是画栏凭暖,半扃朱户。帘栊尽日无人,消凝怅望,时时自语。
堪恨行云难系,赋情杨柳,徘徊犹舞。追想向来欢娱,怀抱非故。题红寄绿,魂断江南句。何时见、轻衫雾唾,芳茵莲步。燕子西飞去。为人试道,相思闷绪。空有肠千缕。清泪满,斑斑多于春雨。忍看鬓发,密堆飞絮。
竹外重门不待扃,此垣缭绕自天成。
一枝潇洒无尘涴,半夜高寒对月明。
特立丰标仁者静,生平骨格圣之清。
纵饶曾与逋仙约,只许溪前见影横。
洞虚清寒十二时,绛楼帘幕镇长垂。
庭中槭槭卷风叶,玉露雕落青梧枝。
身骑飞龙逐流电,闻君受法通明殿。
万里云霄鹤一声,夜静归来月如练。

边塘树,从来生在边塘路。千船万船百尺牵,潮去潮来几朝暮。

树身截如刀锯痕,半身刻镂半身存。生成亦蒙雨露泽,枝叶丛茂烦深根。

可怜托身不得地,销尽凌云浩然气。深林自有栋梁材,废质宜为人所弃。

貌若蝴蜂腿脚纤,细腰项紧两头尖。遍身黄色金纹理,百口之中一口钳。

久蛰群虬,犹未肆、新雷初启。鼓东风、雨膏为洗。望横塘、越溪路,石湖烟水。西接洞庭,下连甫里。忆当年、归计早,扁舟从此。祖清风、相门有几。圃堂高、应解笑,纷纷蜗蚁。锦囊雪月,更看醉里。
月转庭除夜未央,坐看梧影上东墙。
金凤玉露方清绝,只欠探枝桂子香。

伤心国步艰难际,安得中兴似少康。海寓徒闻频击楫,宸居无复更垂裳。

尘蒙凤辇应难洗,风折龙旗不解扬。胡虏只今何处在,厓山千古自苍茫。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