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首 其三

墨子叹染丝,所叹一何长。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奚独染丝然,染国在所当。有染如伊皋,禹汤称圣王。

殷纣染恶来,既染国亦亡。染士如孔聃,死久道弥光。

张雨
  张雨(1283~1350)元代诗文家,号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号贞居子曾从虞集受学,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猜你喜欢
桃花临水唤人看,花在嶙峋翠石间。
莫惜持杯酬烂漫,更须扶杖俯潺湲。
舞红愁碧晚萧萧。溯回潮。伫仙桡。风露高寒,飞下紫霞箫。一雁远将千万恨,怀渺渺,翦愁云,风外飘。酒醒未醒香旋消。采江蓠,吟楚招。清徽芳笔,梅魂冷、月影空描。锦瑟瑶尊,闲度可怜宵。二十四阑愁倚遍,空怅望,短长亭,长短桥。

睡起伥伥扇懒摇,枕痕著面未全消。山丹石竹俱零落,孤蝶飞来伴寂寥。

高风舞山叶,低风吹海沙。沙黄间叶绿,撩乱空中花。

肩舆过山山径窄,海浪如磐走山脚。泛泛孤心沙与飘,窣窣单衣叶同弱。

其上壁立千仞高,壁有万隙烟声号。拂烟不落尔为鸟,缒藤可上吾非猱。

山坳一屋门当海,潮气流檐作奇采。山人不识世沧桑,但识云容朝暮改。

我行下岭还上山,风色渐紧日欲残。俯看港曲渔归艇,仰指云边雁出关。

山头砥石平如掌,独坐临风忆畴曩。画城烟月总凄凉,古戍川原极苍莽。

深秋山草犹自丛,初花忽照山茶红。山南山北隔咫尺,竟使气候殊春冬。

鹧鸪出竹催新雨,冷月穿林照眠虎。云中如有仙人行,翠雾飘空落笙语。

北山万仞罗翠屏,下有湖水镜面平。
山影静倒千丈碧,波光冷浸一天星。
自有此湖知几岁,居人日日常经行。
但知湖水鸭头绿,谁人向此含幽情。
我来正值秋容媚,野旷天空风物清。
烟横木末斜阳晚,云散溪头明月升。
放舟直入波深处,水鸟窥人元不惊。
天晴水暖鱼亦乐,时见泼刺波间鸣。
持竿举网忽有得,满座欢呼山岳倾。
水面黄花更堪爱,盈盈伫立如聘婷。
栗玉簪头红一点,随风翠带还相萦。
兴来不觉千钟尽,众宾皆醉无一醒。
渔榔敲罢棹歌起,十里犹闻笑语声。
谪仙死后无此乐,我今此乐真难并。
人生适意未易得,此湖从此宜知名。
要配北山长杯朽,酹酒更告山之灵。
我欲结茅湖上住,尽使湖光入户庭。
枕流漱石过一世,不妨清处时濯缨。
更酿此湖作春酒,招我四海良友朋。
夜夜翩舟同载月,樽前吹笛到天明。

人生出处苦难全,老矣安能了世缘。聊向此时看捉月,敢希他日上凌烟。

行吟虽愧无新语,坐食犹欣有故廛。若得放归多种秫,不忧长欠酒家钱。

小雨冥冥不湿衣,饥鸢高贴野云飞。南来北往河山迥,秋尽冬初草木稀。

半夜还家归梦好,十年为宦客情微。故园茅屋收成后,啄黍黄鸡想正肥。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山中花木四时春,造物深藏太古醇。若使渔郎知去路,再容多少避秦人。

空谷佳人玉佩珰,琅玕斜搭领襟长。杜陵野老多才思,解道风吹细细香。

东方有一士,不结尘世缘。朝卧空山云,暮汲石涧泉。

行吟夜月中,醉舞春风前。问之竟不答,一笑三千年。

昔年东吴望幽燕,长路北走如登天。捉来官府竟何补,还望故乡心惘然。

江南冬暖花乱发,朔方苦寒气又偏。木皮三寸冰六尺,面颊欲裂冻折弦。

卢沟强弩射不过,骑马径度不用船。宦游远客非所习,狐貉不具绨袍穿。

京师宜富不宜薄,青衫骏马争腾骞。南邻吹笙厌粱肉,北里鼓瑟罗姝妍。

凄凉朝士有何意,瘦童羸骑鸡鸣前。太仓粟陈未易籴,中都俸薄难裹缠。

尔来方士颇向用,读书不若烧丹铅。故人闻之应见笑,如此不归殊可怜。

长林丰草我所爱,羁靮未脱无由缘。高侯远来肯顾我,裹茗抱被来同眠。

青灯耿耿照土屋,白酒薄薄无荤膻。破愁为笑出软语,寄书妻孥无一钱。

江湖浩渺足春水,凫雁灭没横秋烟。何当乞身归故里,图书堆里消残年。

山馆雨声秋,秋灯照石楼。
兴因清景发,宿为故情留。
往事言难尽,凉风吹不休。
少年行乐处,多梦秣陵游。

床头数卷书,足以乐樵渔。众谓衣冠传,自同岩谷居。

潜心富仁智,育德审盈虚。刺史如相访,渊明有旧庐。

凡人种园花,但取红紫丽。
今我种园花,所乐在生意。
侵晨草露湿,园林有清气。
寝兴不裹首,散策绕花次。
次第除繁枝,分明去浪蕊。
客至旋结襟,舍柯惜馀味。
新稍才过屋,弱干渐拂地。
是中有深趣,欣然心自慰。
北鸟飞不到,南人谁去游。天涯浮瘴水,岭外向潘州。
草木春秋暮,猿猱日夜愁。定知迁客泪,应只对君流。

郡斋随处有鱼悬,为政人歌奕世贤。两粤风猷谁易并,一官留滞尚难全。

离筵共对朱明月,归日孤眠紫帽烟。千古岘碑还堕泪,君看陵谷几时迁。

自是闺中秀,超然远物华。心能同水月,骨自带烟霞。

翠长真如竹,黄开般若花。寄言刘铁磨,应识赵州茶。

繄谁融心神,写此万竿竹。我逐南薰来,炎歊正三伏。

开轩一披襟,洒然在淇澳。中宵起揽衣,乘月看未足。

高歌武公诗,清风动林麓。

春去也,似驾白驹行。欲系风光杨柳线,最怜关切杜鹃声。

天地亦多情。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