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佳何许,迢迢白玉京。弱水悬碧海,赤城凌太清。
昨遇壶中公,引我接容成。倒著苍凫舄,横吹紫鸾笙。
泠然饮一勺,丹液融金茎。手拈赠三花,回车下蓬瀛。
归来见乡井,偪促还自惊。招邀向时鹤,跨蹑游八纮。
雪牖风轩度岁。时听芭蕉,雨声凄恻。情多易感,渐不觉鬓成丝。
忽又成千古,诮如梦里。西山南浦尽秋意。一望芦花飞。
有一点沙鸥,点破松梢翠。凄然念起。觉两腋凉飙细。
诗兴浑飞在渔乡橘里。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南州风气殊,二月若中夏。我从耒江来,无地税征驾。
萦纡蹑藓径,问讯得精舍。石崖屹傍起,峭壁俨难跨。
嵌岩忽中閒,宛宛如覆瓦。日光何处来,返照幽以雅。
狮猊骋其勇,踞坐颐颊哆。欲为河东吼,解使百兽哑。
应是山灵护,岂容俗人假。兹游真胜绝,欲去重嗟咤。
老僧劝少留,秉烛语清夜。那知岩伏情,眺玩不可舍。
他年倘复来,陈迹犹可藉。岩前有隙地,分我茅一把。
携镵去,不异到淇园。出土便能藏雉子,疗饥馋想嚼龙孙。
拚少竹千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