蛩声初咽,正尊前话,竹下凉夕。回头恨事如水,相怜倦旅,伤心愁说。
等是巫山一现,奈云散愁结。望隐约天上银河,浅浅情澜几时竭。
瑶华分是伤摧折,更难堪、未落人先别。秋千院落何处。
萤火点、晚花如雪。镜破珠沉,一样红笺芳讯都绝。
只梦里还道相思,泪满罗襟月。
碧玉新妆艳狭斜,舞衫歌板寄生涯。从来月旦誇声价,那识风流是过差。
志洁有人嗤固执,心清无梦到繁华。情知同病相怜者,只有秋阶怨女花。
招寻出城南,迤逦翠微路。峰阴豁清晓,花气酿春暮。
浓绿罨山村,莺啼不知处。连塍宿麦秀,隔竹新泉注。
鸡犬何翛然,幽人此间住。摘蔬留客饭,就石安茶具。
习习松下风,迟迟晷景度。晏坐竟忘言,羲皇静中遇。
离思方萧索,况复暮秋馀。衰兰空委露,残荷已委渠。
独忆西风宴,还伤北涧居。忧来绕庭树,閒拈坠叶书。
霜露日凄凄,园林烟景变。落日薄寒塘,斜日明秋甸。
陶尊湛清醑,瑶枕含幽怨。寂寞西窗下,时闻山鸟啭。
仙阙岧峣紫翠凝,蓬莱楼观喜重登。桫椤树老当金殿,灵壁峰高倚玉绳。
辇路苔深龙甃古,瀛洲风静海波澄。分明记得经行处,曾侍君王到上层。
甚矣,造物之才也!同一自高而下之水,而浙西三瀑三异,卒无复笔。
壬寅岁 ,余游天台石梁,四面崒者厜嶬,重者甗隒,皆环粱遮迣。梁长二丈,宽三尺许,若鳌脊跨山腰,其下嵌空。水来自华顶 ,平叠四层,至此会合,如万马结队,穿梁狂奔。凡水被石挠必怒,怒必叫号。以崩落千尺之势,为群磥砢所挡扌必,自然拗怒郁勃,喧声雷震,人相对不闻言语。余坐石梁,恍若身骑瀑布上。走山脚仰观,则飞沫溅顶,目光炫乱,坐立俱不能牢,疑此身将与水俱去矣。瀑上寺曰上方广,下寺曰下方广。以爱瀑故,遂两宿焉。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藉,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后半月,过青田之石门洞,疑造物虽巧,不能再作狡狯矣。乃其瀑在石洞中,如巨蚌张口,可吞数百人。受瀑处池宽亩余,深百丈,疑蚊龙欲起,激荡之声,如考钟鼓于瓮内。此又石梁、龙湫所无也。
昔人有言曰:“读《易》者如无《诗》,读《诗》者如无《书》,读《诗》《易》《书》者如无《礼记》《春秋》。”余观于浙西之三瀑也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