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二首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巧笑知堪敌万几,倾城最在著戎衣。
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
拥有玉体的小怜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哪知甜甜的笑足以抵过君主日理万机,身穿戎装的冯淑妃在后主看来最是美丽。
晋阳已被攻陷远远抛在了后主脑后,冯淑妃请求后主再重新围猎一次。
注释
“一笑”句:《汉书·外戚传》李延年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此处“一笑相倾”之“倾”为倾倒、倾心之意,谓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
“何劳”句: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小怜:即冯淑妃,北齐后主高纬宠妃。玉体横陈:指小怜进御。
“已报”句:《北齐书》载:武平七年,北周在晋州大败齐师,次年周师攻人晋阳(今山西太原)。此事与小怜进御时间相距甚远,此剪缀一处为极言色荒之祸。
巧笑:《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万几:即万机,君王纷杂政务。
“晋阳”二句:《北史·后妃传》载:“周师取平阳,帝猎于三堆。晋州告急,帝将还。淑妃请更杀一围,从之。”所陷者系晋州平阳,非晋阳,作者一时误记。更杀一围,再围猎一次。

赏析

  这两首诗是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以借古鉴今的。两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一、议论附丽于形象。既是咏史,便离不开议论。然而好的诗篇总是以具体形象感人,而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教训读者。议论不脱离生动的形象,是这两首诗共同的优点。

  第一首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故事,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荆棘”句引晋朝索靖预见西晋将亡的典故,照应国亡之意。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事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但如果只此而已,仍属老生常谈。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第三句描绘冯淑妃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公元577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此句又与“荆棘”映带。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更能发人深省。这便是议论附丽于形象,通过特殊表现一般,是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的。

  如果说第一首是议论与形象互用,那么第二首的议论则完全融于形象,或者说议论见之于形象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诗经》中形容美女妩媚表情。“巧笑”与“万机”,一女与天下,轻重关系本来一目了然。说“巧笑”堪玉“万机”,是运用反语来讽刺高纬的昏昧。“知”实为哪知,意味尤见辛辣。如说“一笑相倾国便亡”是热骂,此句便是冷嘲,不议论议论。高纬与淑妃寻欢作乐的方式之一是畋猎,在高纬眼中,换着出猎武装的淑妃风姿尤为迷人,所以说“倾城最在著戎衣”。这句仍是反语,有潜台词在。古来许多巾帼英雄,其飒爽英姿,确乎给人很美的感觉。但淑妃身著戎衣的举动,不是为天下,而是轻天下。高纬迷恋的不是英武之姿而是忸怩之态。他们逢场作戏,穿著戎衣而把强大的玉国忘记在九霄云外。据《北齐书》载,高纬听信淑妃之言,在自身即将成为玉军猎获物的情况下,仍不忘追欢逐乐,还要再猎一围。三、四句就这样以模拟口气,将帝、妃死不觉悟的昏庸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尽管不著议论,但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及反语的运用,即将议论融入形象之中。批判意味仍十分强烈。

  二、强烈的对比色彩。在形象画面之间运用强烈对比色彩,使作者有意指出的对象的特点更强调突出,引人注目,从而获得含蓄有力的表现效果,是这两首诗的又一显著特点。

  第一首三、四两句把一个极艳极亵的镜头和一个极危急险恶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对比色彩强烈,产生了惊心动魄的效果。单从“小怜玉体横陈”的画面,也可见高纬生活之荒淫,然而,如果它不和那个关系危急存亡的“周归入晋阳”的画面组接,就难以产生那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惊险效果,就会显得十分平庸,艺术说服力将大为削弱。第二首三、四句则把“晋阳已陷”的时局,与“更请君王猎一围”的荒唐行径作对比。一面是十万火急,形势严峻;一面却是视若无睹,围猎兴浓。两种画面对照出现,令旁观者为之心寒,从而有力地表明当事者处境的可笑可悲,不着一字而含蓄有力。这种手法的运用,也是诗人巧于构思的具体表现之一。

创作背景

  唐武宗后期喜畋猎,宠女色,史载武宗王才人善歌舞,每畋苑中,才人必从,“袍而骑,佼服光侈”。与诗中“着戎衣”、“猎一围”有相似之处。武宗固非高纬一流的“无愁天子”,但诗人从关心国家命运出发,借北齐亡国事预作警戒,创造了这组诗。
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猜你喜欢
少小与君情不疏,听君细话胜家书。
如今若到乡中去,道我垂钩不钓鱼。
伏龙山横洲渚地,人如白蘋自生死。
洪崖成道二千年,唯有徐君播青史。
撺掇花枝,趱那天气,一半春休。未分真休,平湖新涨,稚绿初抽。
等闲作个扁舟。便都把、湖光卷收。世事元来,都缘本有,不在他求。

少日曾贪面百城,而今万卷送浮生。一身去职如花落,两眼观书尚月明。

鸿爪春泥思往迹,马蹄秋水得闲情。天留老笔非无用,要与熙朝写太平。

灵苗远采三山药,仙篆高飞六甲符。此日万神同翼卫,长秋洪算与乾俱。

早辞旄节遂抽簪,渺渺高踪不可寻。江上二毛生子舍,天中孤月照臣心。

青松自必千年老,白石聊为半夜吟。近别海头无一字,壶公岩迥璧潭深。

生民憔悴可痛哭,无处告诉只颠狂。更看消息还何似?亦复东风到五羊。

寒浅定知春已至,意闲仍觉日初长。
已谙荣谢如空幻,一室萧然且坐忘。

关辅比多事,钦公能自绥。养寇盖往昔,弭乱岂今䚹。

崇货狎卑吏,饰貌忘远规。公来屏笑色,事至任安危。

素衷物莫浼,逸驾古所窥。虽有麛裘谤,倏动赤舄悲。

所以丈夫行,不与流俗随。

人间宁有几松江,蟹到强时橙也黄。
非是龟蒙无此隽,自从茂世孰为仁。
乾坤大半龟为宅,雪月从头笔做休。
不读晋书谁了此,晋书曾读也苍茫。
邺北至夔城,三千里外程。
劳寻苦吟伴,独入乱山行。
楚水秋无际,巴猿衣有声。
逢师不能寐,因话故乡情。

昔君困齑盐,蓬首窗下读。秋萤屡乾死,明月以为烛。

麻衣肘欲穿,才换一袍绿。岂知冷淡债,十载偿未足。

书斋开冰厅,败壁数椽屋。横经缀鹄鹭,未省进凫鹜。

穷通更事耳,裘扇有反覆。直今张罗地,便恐车击毂。

先生粲可流,示现著冠服。从渠势炙手,了不见凉燠。

小诗应大笑,笑我未忘俗。

一别桃源迷故津,花随流水几回春。烟尘岂料逢今日,翰墨犹期似昔人。

独宿输吾惯,石床苔藓丰。
气清神自固,梦不与人同。
灯焰悬空壁,炉香袅细风。
如何纨绮辈?服药取奇功。

秋高风力劲,乘醉上山巅。塔影沉幽涧,松声落惠泉。

白头僧面壁,黄叶树参天。客散喧归鸟,层城起暮烟。

春游处处屐堪携,看遍青山暮霭低。
高兴又闻寻覆釜,伤心应不到藤溪。
梅花绽尽香犹远,柳叶开迟色未齐。
我怯轻寒身懒动,时传客至问幽栖。
十里螺湖如掌平,开门正挹沧浪清。
偶逢道士赠丹诀,闲课山童抄酒经。
昼长燕子飞入户,春尽树阴铺满庭。
近来闻说有奇事,卖药修琴曾到城。
日日金鸡啁哳鸣,仙机岩前冬复春。
系舟四曲看题石,诗与人存今几人。

灵境中天秀,雄名古到今。位尊朝列岳,势重压千岑。

静锁神仙宅,高盘宇宙心。孤棱标日月,绝仞倚戈坛。

彩楝灵柯邃,层坛净刹深。民祈传觋语,国祀致君忱。

碑古宇生字,堂虚画蠹金。山呼曾荐寿,神降即为霖。

事怪涂山石,形端玉女砧。

峰峦排翠玉,滩濑漱呜琴。蕙帐人谁继,金泥迹可寻。

唐经藏宝妙,魏殿想銮音。

云作他方雨,松连别院阴。谷泉长浸斗,顶路欲扪参。

探穴魂潜动,扪萝力不禁。箕熊分蚁垤,伊洛认蹄涔。

鸟道樵夫去,龙潭驿使临。众仙停羽驾,昔帝俨宸襟。

选胜先看记,乘危可作箴。天门开四极,树品冠双林。

灵药看苗斸,香醪挈榼斟。道宫庭不扫,学馆突无黔。

垄麦风摇浪,溪淙石耸簪。杂花春烂漫,老木夜萧森。

夕照河光接,晴岚塔影侵。深崖藏积雪,虚壑响幽禽。

溪月寒澄霁,岩烟暮杳沈。寺桥横螮蝀,禅磬击谬琳。

拂壁题新字,逢僧举旧吟。疲骖何处解,高阁在崎嵚。

中夕坐清簟,繁星时复流。
扇声微变暑,井气忽生秋。
为客方经楚,思乡欲上楼。
云山殊未返,相顾两悠悠。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