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文圭(?~920年),字表儒,小字桂郎,一说又名举(见《宋类苑》 [2] ),池州青阳人。初居九华,刻苦于学,所用墨池,底为之穿。与杜荀鹤、顾云友善。殷文圭能诗,著述甚富。有《登龙集》、《冥搜集》、《从军稿》等,惜多散逸。子殷崇义,仕南唐,亦以诗文名世。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理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其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
《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一命微官万里程,讲筵清对鲁诸生。春风到日人应到,赢得梅花满路迎。
网油窗户。惹几回醺眼,看晴疑暮。窣地深深,横波悄悄,筛乱竹梢桐乳。
夕阳明不到,琼押底、略通莺语。问何事,剪湘云剩片,来隔愁住。
庭午。曾挂否。小簟罢棋,蝙蝠拂红尘。烟薄花笼,香疏月障,梦记断无人处。
玉钗微堕响,随燕子、一边寻去。又添绿,是础苔暗生,前夜凉雨。
月上天无云,树阴散扶疏。秋声生寂历,凉飔满吾庐。
幸此尊有酒,敢歌食无鱼。陶然且一醉,世间各贤愚。
墨磨北海乌龙角,笔蘸南山紫兔毫。花笺铺展砚台高,诗气豪,凭换紫罗袍!
石榴子露颜回齿,菡萏花含月女姿。不知张敞画眉时,甚意思,墨点了那些儿。
金鱼玉带罗袍就,皂盖朱幡赛五侯。山河判断笔尖头,得志秋,分破帝王忧。
笔头风月时时过,眼底儿曹渐渐多。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此日忽过隙,居人恒鲜欢。毫毛悉为我,体节欲求完。
大盗窃名爵,小廉舍豆箪。熊鱼徒两得,利义肯兼安。
马医自不辱,燕技毋容干。时势苟未至,事功良独难。
萧条白麻履,惨澹青藓冠。长啸答鸣鹤,北风江水寒。
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
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
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
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密云狂吼几时开,鼍鼓逢逢潮汐回。沙线两条翻白浪,台风六月作黄梅。
楼船出水凭帆疾,犀甲摧人藉将才。惆怅鲛宫经百战,忠臣血溅白沙堆。
柏香椒酒,忆多少新岁,乡园风物。小字宜春从别后,应是尘封素壁。
冻茗含温,灰炉抱暖,深夜微闻雪。拥寒情味,只今知与谁说。
还想爆竹催梅,画檐低映处,疏花先发。送腊迎春箫鼓间,上寿高堂华发。
客里流光,尊前心绪,往事云明灭。照人无奈,纸窗惟有灯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