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洛阳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边塞之地没有鲜花盛开,没有莺鸟啼唱,新年已过还没有春意春色

永乐公主嫁到塞外,有如美人从天而落,应该使这苦寒之地开始有那美丽的春光了。

注释

永乐公主:公元717年开元五年,唐玄宗封东平王外孙女杨氏为永乐公主,嫁契丹王李失活。

入蕃:指嫁到少数民族地区。

龙塞:边塞龙廷,指契丹王居住之地。

赏析

  和亲,是在帝国看似强盛的肌肉上深深扎下的一根尖刺,让无数帝国有心之士彻夜难安,痛不欲生。在辗转反侧之中,是否会有人扪心自问,这样的决策对于那些如花女子公平与否?事实上,没有人去关怀这些可怜女孩子们的微弱愿望。 在所有胸怀宏伟大业和深陷政治漩涡之中的那些人看来,能够以微小的代价换取数十年的安宁,一切牺牲尽皆微不足道都是值得与舍弃的,如此置换的结局甚至显得十分美好。在汹涌澎湃的和亲大潮翻滚之下,没有人能够看到女子流淌下来的热泪,因为眨眼之间就淹没在这股浪潮里面,无声无息。 边地莺花少 窗外天上云舒云卷,室内史册忽明忽暗,历史烟云终归是繁花一梦,不管是霸图伟业,抑或是神仙眷侣,到底尘归尘,土归土。如果说记忆还有些许温度,也只剩腮边刚刚滑下来的那一行行热泪,滚烫而炽热。

  《同李少府观永乐公主入蕃》 作者孙逖,唐朝诗人,大家只要知道他与“燕许大手笔”中的苏颋齐名,知道这一点就够了。毕竟其人阅历事迹,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基本上是茫然地,知道与不知道,没有什么分别。如果说有什么是要补充的,便是《全唐诗》收其诗一卷,共六十首,这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有兴趣的,可以去翻阅一二。 关于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根据新旧唐书记载,开元三年,契丹首领李失活率部来降,第二年唐玄宗封东平王外甥杨元嗣的女儿为永乐公主,并把她赏赐予李失活为妻。那么我们根据本诗题目,可以得知此诗当是写作于这个时间段内。

  都说大唐盛世,其实唐朝特不是东西。其中一个庞大的荒谬之处,便在于政治上的“和亲”之举措。把大唐女性都当作了什么?如此看来,大唐上下无一是男儿。可能热血,都已经淹没在了石榴裙之下了,萎了,缩了。如果一个“盛世”是靠出卖来维系的,这样的“盛世”,不要也罢!

  这首诗的内容其实非常好理解,在开头两句,诗人主要对边地做了一番叙写,“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新。”荒凉的边境地界之上,花花草草非常的稀少,更不用说叫声动听的那些黄莺儿,亦是十分罕见。长年累月生活在这种苦兮兮的地方,对于这种现象早已司空见惯,再也找不出来一丝半分的新鲜感。 然而事实上,诗人本身只是一个旁观者,这种描写大多建立在道听途说的基础上。当然,这些虽然只是听说,但却不能怀疑其中的真实性。处在诗人当时的位置上,多少还是能够得到一些与边境上有关的事迹的,其中的艰辛自然会有人讲述。或许正是如此,诗人方才会在诗的开端,对边地恶劣的环境进行一番描绘。

  接下来两句,“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春”,诗人经过前面的叙述,在此就含有一些夸大其词的成分在里面。美丽的姑娘恍然从天上降落在这里,从此以后,原本荒凉的边境要塞就要变得充满生机勃勃。这只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实际上是非常浅显的,也是缺乏意义的。

  历史上,对于这首小诗,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以《唐诗解》为代表,论述道:“以天上之美人入无花草之地,果能使龙塞生春乎?痛惜之意,见于言外。”意思是,诗人在此所写的,其实全部都是说的反话。也就是说,必须要通过字面背后的阴影,来认真分析诗人真正所要表达出来的内涵。另一种以《唐诗选附注》为代表,认为:“按公主何可以为美人称之?通篇语亦轻薄,不足观,何论者徒以新意见赏也。”这个意思完全和上面相反,并且反驳指责“以新意见赏”是一种是非不分的恶习行径。此种恶习,其实至今仍旧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态,可谓混淆黑白,是非不分。

  如果我们把本诗题目和内容结合起来,再仔细地观察考量,就会发现此诗并不简单,它确实包含着自己的意图。所以,《唐诗解》的看法其实并没有错,诗人的确带有正话反说的目的性质。荒凉的边塞之地,怎么可能因为一个“美人”的到来,就突然改变了恶劣的面貌呢?这是根本不会存在的虚无缥缈之幻想。结合题目中“观永乐公主入蕃”之事件,便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蕃人”的痛恨之意。“公主入蕃”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而是一种被逼迫之后的失策,其让大唐男儿面目何在? 基于此点,我们便会体悟到《唐诗选附注》里的愤慨“通篇语亦轻薄”,恰恰便是这种轻薄之意,可以很好地让我们领会到诗人的本意。因为本诗最后两句,诗人的视角开始变换到“蕃人”的角度上来。那么,我们便可以理解此处诗人为什么会大胆以“美人”称呼永乐公主了。只有那些尚未开化的“蕃人”,才会高兴地以“美人”称呼公主,而此处充斥着肉腻气息的无边“春色”,对于唐人来说却是一种带着深深恶意的羞辱之色。

  综观此诗,如果单凭诗歌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恶俗景象,是无法真正解析此中内在含义的。只有把诗作和题目两相紧密结合在一起,关注诗歌产生的相关背景,才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察觉到诗人隐忍不发的难以排遣的那种愤慨之意。这种小人物“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无能为力感,直到今天,仍旧让我们为之喟叹不已。

孙逖
  孙逖(696~761) 唐朝大臣、史学家,今东昌府区沙镇人。自幼能文,才思敏捷。曾任刑部侍郎、太子左庶子、少詹事等职。有作品《宿云门寺阁》《赠尚书右仆射》《晦日湖塘》等传世。
  猜你喜欢
间关羁籍远,跌宕壮心违。
倦逐淮禽去,欣同塞马归。
时来富且贵,事往是耶非。
姑共春清酌,徐徐遣世机。
绿萝窗底枕肱时,梦绕华胥客路迷。
听得烟村一声笛,醒来元是住居西。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汉嘉平日想风流,喜作凌云载酒游。
尘土何时公事了,林泉聊与故人投。
心期济物衰难强,志在求田老未酬。
官满便当投劾去,一航从此下扬州。

驻颜却老竟无方,被发缨冠亦太狂。归死未甘同泯泯,言愁始欲对茫茫。

孤云万族身安托,落日扁舟世可忘。从此湖山换兵柄,肯教部曲识蕲王。

垒垒北邙山,松柏何脩脩。松柏有时摧,人命安可留。

朝为华屋客,暮没归山丘。洛中多豪贵,蔼蔼皆王侯。

高台临九衢,上有百尺楼。宅第俨相望,轩车络如流。

存亡不预保,富贵安所求。不如邀我友,乘马被轻裘。

遨游百年内,永以忘戚忧。

争巢野鹊噪木杪,得友黄莺栖柳阴。都与老夫供一笑,笑他禽鸟亦劳心。

景色秾芳清昼,游丝无力,袅袅轻柔。欲挽春光同住,堪笑难留。

碧烟侵、旧时罗袖,红香淡、独自妆楼。绣帘幽。弄晴啼鸟,唤雨鸣鸠。

多忧。凭高一望,江南春色,千古杨州。回首繁华,断肠都付水东流。

黯魂销、一番怀古,空目断、万缕新愁。几时休。绿杨芳草,春梦如秋。

时节近元宵,天意人情都好。烟柳露桃枝上,觉今年春早。
遏云一曲凤将雏,疑是在蓬岛。玉笋扶杯潋滟,愿黑头难老。

露滴松钗,烟苏石发,深深庭院良宵。有约吟秋,婵娟大小双乔。

妆楼乍过新雁,语西风、罗带凉飘。虚籁警,正蛩帘梦坠,麝炷心焦。

还问声来何处,恁无情偏感,似醉难销。人自工愁,非关梧叶芭蕉。

冰丝夜长慢理,借商音、闲谱离骚。幽思远,望青天、银汉影高。

一山遥接袅溪水,甲第宏开相府居。燕贺亲朋来落落,翚飞夏屋见渠渠。

紫宸清禁功难泯,绿野春林兴有馀。轮奂敢陈张老颂,梁间更看有悬车。

偶觇井宿到昆华,金碧光中望眼赊。西去涛声奔迅马,北来山势走长蛇。

连云台殿悲梁土,落日旌旗想汉家。客里登临多感慨,武侯祠树乱栖鸦。

仙翁曾播植,琼圃尚敷荣。
春日祥光满,秋风瑞实成。
黄精宜益寿,萱草足忘情。
候采灵芝服,还应羽翼生。

戴星策马下居庸,烽燧烟消远道通。地接浮云天咫尺,山悬断壁水西东。

青霓明灭轮蹄下,黄屋参差指顾中。壮趾江南还塞北,男儿巳慰射桑蓬。

东望赤城山,远在沧海头。
雨雪方霏霏,行人不可留。
衣裳好结束,文采珊瑚钩。
早传一札书,为报东诸侯。
书报东诸侯,藿食怀远忧。
郑虔所临郡,山多少田畴。
居民煮海水,海尽民始瘳。
丹丘有羽人,岁晏长悠悠。

轻风五两此经行,曲岸停舟夜火明。落日楼台临远水,中宵鼓角起严城。

射书人去碑常在,洗耳风高俗尚清。闻道园林多胜概,柳塘桃坞棹歌声。

庙新威惠忻今日,像肃清高仰此方。戎马当时分草泽,将军建节启封疆。

业垂海国千年烈,名并漳江一水长。高阁重兴应有数,神灵陟降自云乡。

身世相忘象外天,清风一枕几千年。
有时默默焚香坐,间看白云心自玄。
能询天宝乱从生,林甫专权罢九龄。
刺史权地除柳泌,金丹燥发命随倾。
檐乐无风静自鸣,开窗亦复使眸醒。
投林倦鸟低翻翼,触纸痴蝇细有声。
篱外半悬红子落,墙间少见绿莎明。
阳生阴后春来近,准拟新诗为发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