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兔何纵横,大地遍荆杞。干戈何扰攘,谁洒河山耻!
蒿目战争场,相持鹬蚌死。忆昔炽彝氛,荡乱将一纪。
何期不逾时,西粤纷刀矢。小丑任跳梁,蔓草渐迤逦。
无计靖妖魔,一埽逃穴蚁。提帅百战孤,吁天拊髋髀。
宫傅陨大星,狼烟何日止?悲哉沙虫军,鸢旗屡屡靡!
继之山左饥,泗决没田里。呼山庚癸哀,横流奔马驶。
羽书驰九阍,群臣魂魄褫。议赈杼柚空,顾表恐失里。
况复艇寇肆,沿海啜脂髓。更逢大厉秋,爨骸将命抵。
吁嗟世事乖,丝棼孰得理?努力报清时,长城帝所倚。
兰亭修禊只须臾,也抱双鹅洛浅渠。校计吾侪淹酒肉,教鹅不啄一虾鱼。
家本盐官住海陬,一官今又到瀛州。少年曾著三河策,好句频题八咏楼。
忧乐关怀期有济,升沉分定不须谋。凤皇山色如屏障,好把新诗记壮游。
我来游龟峰,䇄然在青苍。欲穷此理妙,应难尽其详。
太极本无极,动静生阴阳。阴阳有变合,五行自相当。
造化自此成,阖辟乃其常。穹窿须有际,磅礴非无疆。
清泉流碧涧,奇石何高昂。水得阴之盛,周流无定方。
土本得冲气,体具柔与刚。石乃刚之质,壁立千仞强。
人皆览形色,此处诚茫茫。我从同类士,行行入其乡。
目遍心多感,理趣深且长。物物有太极,此说非荒唐。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余 一作: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