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分秋水,又薄剪春云,轮悬双照。衰龄渐眊,喜看花雾里,自他有耀。
银海光摇,细字灯前能校。旁人笑。笑转磨寒驴,维妙维肖。
花详翻更巧。看裙屐少年,金丝耳绕。风云变了。正迷离五色,全无分晓。
刺目纷纷,不苦冥然更好。欲除掉眼中人,可怜吾老。
金盘脍嘉鱼,玉瓒酌黄流。为君寿圣善,欢乐盈林丘。
孝子贵修身,天爵为公侯。非义而富荣,毋乃贻亲忧。
不逢尧舜禅,宁戚终饭牛。嗟予亦有母,欲养无珍羞。
采兰不盈掬,中道化为莸。鸡鹜日争食,凤饥呜啾啾。
勖君孝不匮,永锡尔同俦。
秦关望吴苑,渭涘去江汶。天汉星躔绝,山川地角分。
百年变朝市,千里异风云。双鸳难可赠,别鹤不相闻。
忽值从游士,玳簪光素履。欢言悦郑郊,雪泣悲燕市。
契阔论谈笑,殷勤访生死。思君在一方,无由同四美。
尺素乃云披,投琼慰久离。云开缛锦散,霞照绿缇披。
相思叹河广,相望阻天垂。赠言方杜若,握手代萱枝。
伊昔风期早,金兰信为宝。去来金马门,留连斗鸡道。
鹫岭访三禅,商山追四皓。胜地俱游息,披文递论讨。
虚薄忝官联,乔木遂同迁。濯缨升博望,阔步入祟贤。
高轩照流水,长剑耸秋莲。南风忽不竞,东海遂成田。
喧喧狭斜路,隐隐平陵树。凤阙暧西临,星桥耿南注。
五方多异俗,四海皆行路。士衡嗟苦辛,德琏伤流寓。
巩洛重行行,寓目尽伤情。太行临北绛,函谷拒西京。
雀书图久灭,龙文鼎遂轻。凌云馀构尽,濛汜曲池倾。
徘徊殊未极,惆怅空云缨。伊川忽会面,留连展言宴。
东西一背飞,翻然成异县。哀哉人道促,痛矣嗟埋玉。
嵇生顾影琴,裴子飘风烛。摧兹激水意,顿此浮云足。
弃置勿重陈,难终唯此曲。汉阳赵元淑,薛县雍门周。
清文宁解病,妙曲反增愁。翳翳神逾伏,懔懔岁方遒。
双崤飞暗雨,八水冻寒流。兰枯芳草歇,槐古忆前秋。
江干不可望,徒此叹离忧。
我闻之徽之黄山秀之聚,三十六峰比如敔。支而散去不可数,周环纡馀蛟凤舞。
瘠之为石天所斧,真宰重惜保其故。仙者不得开洞府,李君乃生貌清古。
殷彝周鼎冰雪贮,而有锦绣之肺腑。丈夫用世当不负,他年抱策上京去。
蓬莱宫深隔烟雾,弱水三万不可度。祭酒先生才见取,慷慨登楼念乡土。
奉檄南归大江浒,古木阴阴覆韦布。御史殷勤再三顾,叩之使言见平素。
小却黄堂掌书簿,溷溷泥涂塞中路,白璧自持终不污。
前年妖蟆月更吐,天下秋风吹桂树。炳豹文章堕群瞽,八月钱唐潮亦怒。
竟无愠色向人前,但道命邪多谬误。行台二十四松厅,众更奇之交爱护。
百鸟啾啾徒下处,一鹗空中肆高举。宪司十道虞有罟,纪纲庶政祛残蠹。
三在炎荒鼎而柱,五羊八桂穷险阻。棋分南北海为部,民黎杂居性豺虎。
俗嗜相残裸负弩,滨水而采名蜑户。一从孟尝去合浦,珠不更还远无贾。
台官择人如善估,以君政似王夷甫。长干置家坐空窭,遣佐绣衣苏病苦。
君今此行人共许,还珠奚翅瞻三语。夷齐有心当弗沮,君其勖诸报明主。
道命之行泽施溥,万钟之赐安厥予。
天风乍起吹山雪,人日那堪匝地阴。自托身为苍水使,何辞车度翠微深。
乾坤客路三湘鬓,日月鸿霄万里心。东望白云生岭外,乡愁春思总难禁。
李侯画松如老螭,著纸俱作鳞之而。破空势起不得住,风雨一霎迷天池。
阿兄矫矫岁寒操,秉质况是山林姿。特令写此好根节,要使俗子惊须髭。
顾我园荒旧三径,故物入眼宜为辞。披图一笑镫影黝,霜华摇动青铜皮。
古香满地寒不扫,黛色参天疏自支。想见萧斋挂壁夜,定有云气归高枝。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已!”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