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高不肯住清都,梦绕江南水竹居。却入青原更青处,饱看黄本硬黄书。
剪裁风月聊堪醉,拆洗乾坤正要渠。赐宅不应公得免,未知北第似林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狂歌常作不平鸣,和我阳阿激楚声。孤鹤唳空音断续,老龙吟水韵凄清。
道人筠管高低奏,学士匏樽慷慨倾。共泛西池今夜月,不堪回首阖闾城。
龙山宛若龙,飞舞出群峰。霖雨终须作,闲云或可从。
萧条何处寺,隐约数声钟。倏幻听经去,天花雨九重。
昔者东坡论茶墨,茶尚白兮墨守黑。墨光可鉴水为用,变现云烟称厥质。
山溪女儿解焙茶,初春采采春兰芽。昔贤品茶先品水,始知茶墨非两家。
右军潇洒爱笼鹅,墨中之圣记永和。《黄庭》乞与山阴客,烂熳天真此则那。
臣仝有诗诗欲仙,嗜茶七碗更翩然。诗兴还从茶味出,茶诗落纸如流泉。
地山先生后来杰,笔阵诗瓢两奇绝。晋耶唐耶帖与诗,突过前人人不识。
访友频来因树轩,轩中啜茗出平原。先生味之良不恶,携归蟹眼煮黄昏。
道子之孙画全册,秋山凝紫春山碧。遍洒珠玑墨未乾,倒薤还兼断钗格。
掷来令我喜欲狂,许馈旗枪作报章。兹墨比茶价亿倍,恨无茶山换墨庄。
吁嗟乎!精诚感召物其类,聚之所好取若寄。君虽宝墨非戏言,箬笼千里无胫至。
小楼四面春山多,弄晴风月何婆娑。登楼望远兴无极,白云忽起青山阿。
初如轻丝忽如缕,或如匹练或湿褚。已看苍翠失前峰,旋见冥濛沈远渚。
楼前古木参差平,鹧鸪啼彻烟冥冥。碧桃树上莺欲语,水晶帘外花微馨。
莺语花馨正未已,山中微觉轻风起。濛濛云气忽吹开,朝阳依旧横山紫。
君不见千秋万岁一沧桑,人事升沈亦如此。
秋衣才著带围宽,强起聊陪一日欢。少长尽招佳子弟,后先竞集古衣冠。
花如多病怜容瘦,蟹味堪馋怕性寒。潦倒敢誇能作赋,错教人当谪仙看。
登我徂徕山,瘦蛟怒立龙撑髯。天风振籁落金粉,石苔点破螭纹斑。
舟回暮泊湘江曲,两岸清风凤毛绿。鹧鸪啼歇水云深,锦瑟无声睡初熟。
明朝解缆过西湖,冰魂折裂青珊瑚。寒香浮动山月白,扣门夜半呼林逋。
沈醉归来情脉脉,偶逢画史询行迹。挥毫写作岁寒图,旗亭远送天涯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