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注释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时建。
人歌人哭:指人生之喜庆吊丧,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范蠡: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五湖:旧说太湖有五湖。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六朝留下的文物已草蔽连空,只有这淡远的天空和飘忽的白云依旧古今相同。
苍山翠柏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千家承受连绵秋雨,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
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
⑴宣州:唐代州名,在今安傲省宣城县一带。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改名开元寺。水阁:开元寺中临宛溪而建的楼阁。宛溪:又叫东溪,在宣州城东。夹溪居人:夹宛溪两岸居住着许多人家。
⑵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文物:指礼乐典章。
⑶淡:恬静。闲:悠闲。
⑷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⑸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⑹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吴越春秋》中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⑺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其他在宣州城之东,属江苏省。这里指太湖。

鉴赏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猜你喜欢
何事能销旅馆愁,红笺开处见银钩。蓬山雨洒千峰小,
嶰谷风吹万叶秋。字字朝看轻碧玉,篇篇夜诵在衾裯.
欲将香匣收藏却,且惜时吟在手头。

当时丈人殁,虽少守孤儿。以及成名誉,何尝厌藿藜。

暮年终飨福,阴骘不应欺。莫使碧江上,独传陶母碑。

邯郸四十馀年梦,相对黄粱欲熟时。万事祇如空鸟迹,怪君强记尚能追。

检点春光,阴雨过、三分之一。从头数、元宵灯夕,都无晴日。不碍郊原肥草绿,但漫丘壑沈云黑。那东君、忒煞没纲维,春无力。燕忙甚,泥浑湿。蜂愁甚,脾无蜜。更两旬又是,梨花寒食。蔫红殷桃吾不较,岂堪浸烂东畴麦。望前村、白鹭衬霞红,探晴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双龙毛羽若为乖,销尽琵琶十里街。燕子有情终恋主,鸡皮无色强名娃。

愁同班氏秋来扇,愿作杨家多浚钗。桃叶桃根君记否,当年亲指带如淮。

李叟维稍直塘树,便睹仙真跨龙去。却出青囊肘后书,似求元晏先生序。

华阳真逸临欲仙,误注本草迟十年。何如但附贤郎舄,羊角横抟上九天。

锅无粒粟灶无薪,只有松楸可济贫。半卖半烧俱伐尽,可怜流毒到亡人。

定山峰下小西峰,此日相携又一筇。稍稍烟霞聊傍我,匆匆云水莫劳公。

赘疣水假閒文字,髣髴儿曹祇父风。总愧明朝东海袖,鳌峰夭姥正芙蓉。

羲之在东床,风操夙所称。
蓝田誊转重,胡乃意不平。
出吊屈在我,反恶固其情。
以此悻悻死,无异匹妇轻。
有佛无佛不得住,三千里外无凭据。
赵州赢得口皮光,却是者僧知落处。

记得临岐话别,江亭执手徘徊。折柳折花频记取,莫教春独归来。

谁料而今淹滞,红榴照眼争开。

料得文坛知己,也应费尽幽怀。江上黄鹏堪载酒,双柑谁共追陪。

听著五更风雨,梦魂飞绕花台。

争屯未就云头合,结党欲成风势高。

一春烟雨,隋堤住,堤边花绽莺小。几曾耽阁得多时,腐草为萤早。

蓦地想、因循过了。栖鸦啼梦魂惊觉。奈欲去难行,又欲住难留,究竟是如何好。

惟向夜雨青灯,舒毫搦管,画出孤馆怀抱。柳丝牵惹玉绳低,夹岸蛩声悄。

一着笔、心情便恼。芙蓉江上秋波老。待买只船儿去,祖道清江,送人衰草。

自古蛾眉识别真,不求厚报隐河滨。乱离亦有王孙过,愿见当年进食人。

洗妆真态,不在铅华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竹日暮。

黄昏小院,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销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著、廉纤细雨。

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销瘦却,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谷城山下草离离,追忆高风系所思。漫道留侯如女子,每看楚帝只婴儿。

报韩志切逢黄石,翼汉功成赖紫芝。身退拂衣还辟谷,神仙原是帝王师。

日落风䬘䬘,驱车行远郊。中心有所悲,古墓穿黄茅。

茅中狐兔窠,四面乌鸢巢。鬼火时独出,人烟不相交。

行行近破村,一径欹还坳。迎霜听蟋蟀,向月看蟏蛸。

翁喜客来至,客来羞厨庖。浊醪誇泼蚁,时果仍新苞。

相劝对寒灯,呼儿爇枯梢。性朴颇近古,其言无斗筲。

忧欢世上并,岁月途中抛。谁知问津客,空作扬雄嘲。

风送深冬,雪消残腊,天时人事相催。堂北迎萱,水东问柳,阿谁报道春回。土牛装罢,候葭琯、先飞律灰。宜春宝字,是处人家,罗绮筵开。
三年客里情怀。千里亲闱,一寸灵台。彩燕金钗,青丝生菜,还思纤手安排。韶光是也,可人的、如今再来。介他眉寿,但愿年年,春酒盈杯。

门前雪垂垂,室中理朱丝。手按十三徽,心飞天一涯。

故人渺何许,万里惊鸿飞。试凭朱丝语,一声声亦悲。

一弹雪欲落,再弹雪正作。只在此山中,故人今忧乐。

我欲弹文王,岐山云渺茫。我欲鼓曾子,无田可耘耔。

道远望不及,千山复万水。思君复思君,正恐须髯皤。

后夔若不来,奈此宫商何。春风早晚起,百鸟喧庭柯。

时携一尊酒,为君奏云和。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