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开首两句,并不是什么特殊的赞语,而是通俗朴白的写实,然而就是这样一落笔,一群“雪衣公子”洁白美丽的形象,夕阳西下,蔽于溪影之中待机捕食鱼、虾的习性和机智,却全被描绘出来了,同时,诗人的迷恋之情也寓于其中了。白鹭那洁白的羽毛很美,故有“雪衣”、“雪衣公子”的美称。诗人正是被白鹭的这一特色所吸引,所以从这里切人表现白鹭的精神,表达自己的迷恋之情。而两个“雪”字的连用突出的是白鹭的“形”,其“神”尚未现,诗人巧妙地把它放在惊飞远去的情景中精心描绘,以
“碧山”相托,以“梨花”比喻,笔触空灵,而白鹭的精神也就显露出来了。第三、四句:“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一个“惊”字,便把眼前之景推向了远处,顺势以“碧山”映衬出飘然远去的白鹭,而这群飘飞的白鹭又装点了青绿色的远山。山青鹭白,晚霞渐逝,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真是情景交融、自然浑成。可是,诗人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接着展开想像的翅膀,好像暗暗地问了自己一句:“远映碧山”的点点白鹭究竟像什么呢?哦,像雪白的梨花在静谧而轻轻的晚风中飘然落下的美妙景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鹭鸶溪中捕鱼,朴白平实,似无余味,其实为后边的惊飞远去营造了气势。“一树”承“群捕”,“梨花”应“雪”字,读来晓畅自然,无一点造作之感。这首诗在许多咏鹭诗中别具一格,而且它的最后两句也可以说是咏鹭诗中的名句。后人的一些咏鹭名句,如元代顾瑛的“白鸟群飞烟树末,青山都在雪花中”(《泊垂虹桥口占》)、清代郑板桥的“忽漫鹭鸶惊起去,一痕青雪上西山”(《潍县竹枝词四十首》)等,很可能就是受了杜牧的影响创作的。
自昔称王谢,于今亦盛门。尚看珠树秀,应见玉麟存。
书史辛勤学,文章苦死论。都然莫施设,恨向九原吞。
江城积阴愁玄冬,千家万家云水中。乌啼黄昏雁叫夜,鼓角惨澹愁悲风。
青灯无光掩关坐,饥鼠相衔啼过我。读罢残书有所思,冻雨霏霏泪交堕。
南塘守蓟门,上书论边事。七害与六失,极之以四弊。
所言诚晓畅,执政可其议。筑台二千里,财用亦已费。
号令既严明,器械犹犀利。不恃彼不来,恃我实有备。
在镇十六年,虏骑莫敢至。当时遣大臣,三岁一阅视。
督抚不掣肘,诸将受节制。乌虖谁之功,江陵方在位。
此日不足惜,此酒不可无。颇怪昌黎公,亦复为世儒。
天生至神物,与人作华胥。一酌复本强,二酌燥吻濡。
三酌动高兴,四酌色敷腴。连绵五六酌,枯肠润如酥。
眼花耳热后,万物寄一壶。十酌未渠央,百觚亦奚拘。
人生一世间,忽若过隙驹。有酒不解饮,问君谁与娱。
君不见东家骑■李,胆满六尺躯。万言黄石策,八阵夔州图。
酒酣起舞不称意,长吁青云指夷吾。又不见西家紫髯郎,老气雄万夫。
狂歌饮燕市,击筑声呜呜。倚天长剑插少室,颇欲四海皆东湖。
鹰扬虎视今焉如,河山永隔黄公垆。衔杯直待秋井塌,青苔白骨怜君愚。
少年觅计生白须,扪参历井无危途。荣不满睫良区区,就令一朝便得八州督,争似高吟大醉穷朝晡。
馀名安得润枯骨,四十岂不知头颅。此日不足惜,此酒不可无。
太虚为室月为烛,醉倒不用春风扶。
王临襄,继踰淮。以所履,觇云雷。利建侯,雄基开。入图像,麒麟才。
视王仪,毋能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