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庐曾有约,相携尚无时。去事多翻覆,来踪岂前知?
斜月满虚牖,树影何参差。林风正萧瑟,惊鹊无宁枝。
邈彼二三子,惄焉劳我思。
夫椒洞庭野,积翠窅防间。水倒青莲影,云梳玉女鬟。
回峰驱越骑,挂月照吴关。今古皆陈迹,伤离惨别颜。
春衫和泪著。又燕入江南,雁归衡岳。东风晓来恶。
绕西园无绪,泪随花落。愁钟恨角。梦无凭、难成易觉。
到春来易感,韩香顿减,沈腰如削。
离索。挑灯占信,听鹊求音,不禁春弱。云轻雨薄。阳台远,信难托。
念盟钗一股,鸾光两破,已负秦楼素约。但莫教、嫩绿成阴,把人误却。
名山镇宣郡,古祠崇敬亭。杰构靓深岩,飞廊引重扃。
陟彼百仞高,始觉万类形。楼殿势益弘,兵卫森幽灵。
增秩睹隆典,纶音播明廷。丰穰走祈报,烟燎浮芳馨。
竹树蔽险壑,虚阑俯南坰。麻姑湖上碧,华阳天际青。
神飙飒然起,新凉濯微醒。疏雨映白石,垂虹截苍冥。
永言李谢游,岂惜岁月零。悠悠孤云去,渺渺从双軿。
招之殊未来,庄思展函经。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余 一作: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