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帽西风侧,骤雁声催送,暮城寒色。灯院雨昏,晚花中酒,愁浸肠窄。
倚歌扇高楼,四弦和泪诉掩抑。见数峰、江上碧。想故国云横,几行归尽,又作早秋南旅,有情堪忆。
残夕。檐铃断滴。唤素娥、澹洗铅饰。怕闻邻笛。明朝窥镜,鬓华暗白。
误旧约、青鸾信乖,春梦如过翼。念远客、应惯识。漫岁餐稀逢,重门无字寄得。
恨隔霜榆塞北。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介圭争望锡河山,忍听优歌枯菀间。春尽亲王将就国,夜分御札尚封还。
赤心自愬亲千折,丹地频惊扣九关。羽翼已成商老去,汉庭容易点朝班。
已历三峡桥,更访玉渊水。水流大壑中,路转层松里。
片石横百仞,其右平如砥。九十九飞瀑,一门争万轨。
岝崿直要冲,跳荡不得止。雪浪如车轮,凸凹忽奔驶。
激射为深潭,神物潜尺咫。夜黑风雨来,鳣鲔皆避徙。
久立凛毛发,薄云漏余晷。西眺石人峰,梵呗空中起。
君家海上如栖遁,食鱼饭稻应无闷。兴来满酌任天真,醉后忘言乱方寸。
古貌清严躯干微,隐侯体弱不胜衣。昂霄耸壑皆先代,樗散空疏无是非。
贤郎藻思今希有,古诗诵得三千首。迹远谁同方寸交,心知岂在杯中酒。
客里相逢两度霜,对君无计学佯狂。自怜落拓钟情者,爱君父子情俱忘。
忆我幼时事,南归自番禺。三边已澒洞,内郡犹无虞。
故居山城间,四面阛阓区。东西郡货集,朝暮百贾趋。
诸父领宾客,衣冠一何都。觞豆日谈笑,往往皆文儒。
比屋有高楼,其上娉婷姝。侠少喜酒贱,歌呼间笙竽。
无何郁攸作,一夕化为墟。朝廷易楮币,百姓骈叹吁。
物价渐踊贵,饥剽多流俘。我家众长上,生近乾淳初。
曰此风俗降,岁岁有不如。老者迁化去,少者分驰驱。
生理益艰窘,口腹各自图。书囊裹笔砚,扁舟落江湖。
苟且禄仕齿,荏苒岁月徂。乍得返乡里,惊怛心若刳。
前辈尽黄壤,小儿皆白须。屡火不一火,坊巷非旧闾。
上冢享亭仆,访寺诗壁污。向之红粉面,蚁穴髑髅枯。
乃知宇宙内,郡有皆空虚。我生逼六十,偶幸全头颅。
身阅大兵革,一思一欷歔。怀旧梦恍惚,吊往肠郁纡。
六十年间事,历历尚可模。我所见之人,百郡泉下俱。
神仙谓不死,终久归于无。寄语肉食子,无以智诮愚。
几年无此雪,南国见应稀。平地深三尺,飞花大一围。
银河乾彻底,白石烂生辉。润色饶梅柳,新春晓已归。
白发苍颜落照边,敝裘羸马恶风前。熏心醁醑凡三月,扑面缁尘又一年。
世事升沉看木醑,天机消长阅韦编。投閒欲效耆英社,何处花光似洛川。
忆昔吾年十四五,干戈飘荡丁百忧。蹉跎乾荫又旋失,拊我畜我维母留。
时艰斗米钱八百,寻常一饭劳绸缪。生计尽出母十指,机声晨夜无停休。
母病一日废操作,举家饥困啼啾啾。母闻儿啼为强起,机丝重理宵镫篝。
更出看囊钱数个,命市不饦聊充喉。儿既得饱惟慢游,母恐儿贻门户羞。
补缉楹书就外傅,节缩缣帛供束脩。吁嗟呼,母之爱儿无不周,儿之报母无一酬。
白头空洒孤儿泪,江水滔滔不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