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昼短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飞逝的时光,请您喝下这杯酒。
我不知道苍天有多高,大地有多厚。
只看到寒暑更迭日月运行,消磨着人的年寿。
吃熊掌就胖,吃蛙腿就瘦。
神君可在何处,太一哪里真有?
天的东方生有神树,下置神龙衔烛环游。
我要斩断神龙的足,咀嚼神龙的肉,使它白天不能巡回,夜晚不能潜伏。
自然使老者永不死,少年不再哀哭。
何必吞黄金,食白玉?
有谁见过任公子,升入云天骑碧驴?
刘彻求长生,最后只能在茂陵中慢慢腐烂成骨,嬴政求仙药,死后棺车白费了掩臭的腌鱼。
注释
光:飞逝的光阴。南朝梁沈约《宿东园》诗:“飞光忽我遒,岂止岁云暮。”
“劝尔”句:语出《世说新语·雅量》:“晋代孝武帝司马曜时,天上出现长星(即彗星),司马曜有一次举杯对长星说:‘劝尔一杯酒,自古哪有万岁天子?’”
青天、黄地: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色也,天玄而地黄。”
煎人寿:消损人的寿命。煎:煎熬,消磨。
“食熊”句:古人以熊掌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为珍肴,富贵者才能食之。
蛙:代指贫穷者吃的粗劣食品。
神君:汉时有长陵女子,死后被奉为神,称神君。汉武帝病时曾向她乞求长生。(参看《史记·封禅书》)
太一:天帝的别名,是天神中的尊贵者。战国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安:哪里。
若木: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树名,东方日出之地有神木名扶桑,西方日落处有若木。屈原《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王逸注:“若木在昆仑西极,其华照下地。”
衔烛龙:传说中的神龙,住在天之西北,衔烛而游,能照亮幽冥无日之国。屈原《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王逸注:“天之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这里借指为太阳驾车之六龙。
不得:不能。回:巡回。
服黄金、吞白玉:道教认为服食金玉可以长寿。《抱朴子·内篇·仙药》:“《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似:一作“是”。任公子:传说中骑驴升天的仙人,其事迹无考。
碧:一作“白”。
刘彻:汉武帝,信神仙,求长生,死后葬处名茂陵。《汉武帝内传》:“王母云:刘彻好道,然神慢形秽,骨无津液,恐非仙才也。”滞骨:残遗的白骨。
嬴政: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輼凉车中,……会暑,上輼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梓棺:古制天子的棺材用梓木做成,故名。鲍鱼:盐渍鱼,其味腥臭。

赏析

  钱钟书评论李贺说:“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徊,长言永叹。”(《谈艺录》十四)李贺诗歌常常涉及这方面的内容,而看法较全面,议论较透彻的,当数《苦昼短》。

  全诗分为三段,每段反映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全部看法。

  诗的前十句(从开头至“太一安有”)为第一段。诗的开头,诗人请时光呀停下喝酒。之所以要向时间劝酒,是因为诗人对此深有感触:一是概叹时光飞逝,人寿促迫。诗人说自己不知道天地间许多深奥的道理,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光阴流逝,岁月蹉跎,人生没来得及干点事业,生命就白白消耗了。这是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恐惧,一个“煎”字,表现出虚度年华的痛苦心情;一是认识到人生必死的道理。人活在世上,必须依靠食物来维持生命,吃熊掌则肥,吃蛙肉则瘦,这是食物在生命系统中的作用,世界上根本没有不食五谷、断绝烟火的神仙,因此,谁都不免一死,生老病死乃是天地间无法抗拒的规律。对于人生,对于死亡,人们很早就表现出极大的关切,诗人因其多愁善感,生命的旅程屡遭挫折,对此想得则更多更深。这里,诗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诗人将劝酒的内容放在诗的开头,使作品具有一种新奇突兀之感,同时也表明诗人已大彻大悟,对时光不存任何芥蒂。接着又以“吾不识”与“惟见”相配合,排除不相关的事情,将目光聚焦到人寿短促一点上,既照应了题目“苦昼短”三字,又使作品产生巨大的向心力,以此为纲,展开后面的内容。“神君何在,太一安有?”是个反问句,答案是不喻自明的。经过一番求索,诗人完成了他的心路历程,整段内容,一气呵成。

  中间八句(从“天东有若木”至“少者不哭”)是第二段。前面一段,诗人理智地解答了心中的困惑,如果诗歌就此停住,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一段,诗人凭借神话传说,倾诉了对生命的美好愿望。诗中说天的东面有一棵大树,名叫若木,它的下面有一条衔烛的神龙。传说中的若木在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衔烛龙也是在天西北某个幽冥无日的国度,诗人显然将古代神话作了改造。诗人作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斩断神龙的腿,把龙肉吃了,太阳无法运行,昼夜不在更替,时间也就凝固不动了。如此,生命得以永存,人们不必为此哀伤了。

  这是诗人的幻想,这个幻想充满着激情与浪漫的气质。现实中的缺陷,在幻想中得到满足,所以,尽管是以神话的形式出现,却依然有着永久的魅力,它闪亮着理想与智慧之光,使艺术得到升华。

  诗的最后六句(从“为何服黄金”至结尾)是第三段。这一段,诗人讥刺了那些想通过求仙获得长生的人的荒唐愚昧。

  服黄金,吞白玉,是道教中的服食方法,据说可以成仙,至于实际效用如何,“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就拿骑驴升天的任公子来说,同样是虚妄的传说。诗人清楚地知道幻想与现实是有区别的,成仙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世上偏有一些人热衷此道,连秦皇汉武这样英明的君主也不能免俗,他们求仙长生的举动最终化为泡影,成了后人的笑柄。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结纳方士,遍祈名山大川以访神仙,又造仙人承露盘,调甘露,饮玉屑,冀求长生。《汉武帝内传》说,武帝死后,梓棺响动,香烟缭绕,尸骨飞化仙去等。诗人却说:“刘彻(武帝)茂陵多滞骨”,墓中所存,只是一堆浊骨,根本没有什么成仙之事。秦始皇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忙于寻找不死之药,派方士入海求仙。结果身死巡游途中,耗费许多鲍鱼,难掩尸体的腐臭,从“多滞骨”、“费鲍鱼”数字中,诗人对历史上愚妄的统治者作出无情的嘲讽,锋芒十分犀利。

  统治者求仙长生的举动,是想维持长久的统治,永远享受奢华的生活。为了达到目的,他们不惜劳民伤财,虚耗国库,使这种愚昧的举动升级为一场全国性的灾难,危害特别严重。李贺有意提出秦皇汉武,对他们的求仙加以讽刺,是有所寄托的。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任命一个名叫柳泌的江湖术士为台州刺史。大臣们进谏,他却说:“烦一州之力,而能为人主致长生,臣子亦何爱焉。”(《资治通鉴》卷二四〇)可见已到了执迷不悟的程度。这种迷信的风气又在统治阶层中蔓延开来,甚至有因服食中毒身亡的。李贺此诗对那些人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如能好好倾听诗人的忠告,可以免去一场无妄之灾。

  诗的第一段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年命短促的慨叹,二是以理智的态度看待人生。诗的第二段、第三段分别对这层意思加以发挥,在更高的层次上重复、升华了第一段的主旨。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脱出了一己私念,对人生,对社会怀着一种大悲悯,只是说出口来却是一阵阵冷嘲热讽。诗中有很多疑问句,安排在段落衔接之处,起着增强语气与感情色彩的作用,使诗歌富于一种波澜起伏的动感。诗人又把“食熊则肥,食蛙则瘦”与“斩龙足,嚼龙肉”联系起来,使那种富于神秘色彩的故事充满了烟火味与人情味,形成李贺诗歌独特的艺术境界。加上青天、黄地、白玉、黄金、碧驴等多种色彩的调和搭配,真有点古色斑烂的味道。全诗没有很多的藻饰,也不着意于景致的描绘,但由于诗中充沛的激情和丰富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议论性很强的诗歌显得回旋跌宕而又玩味无穷。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和(806— 820)年间。当时,唐宪宗李纯“好神仙,求方士”(《资治通鉴》),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之药,竟然到了委任方士为台州刺史的荒唐地步。皇帝如此,上行下效,求仙服药、追求长生,成了从皇帝到大臣的普遍风气。李贺此诗即为讽喻此事而作。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猜你喜欢
天险限西东,难知造化功。
路邀三晋会,势压两河雄。
余雪沾枯草,惊飚卷断蓬。
徒观争战处,今古索然空。
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
萧王麦饭曾仓卒,回首中天感慨多。
戚戚怀不乐。无以释劳勤。
兄弟游戏场。命驾迎众宾。
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
双距解长绁。飞踊超敌伦。
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
从朝至日夕。胜负尚未分。
专场驱众敌。刚捷逸等羣。
四坐同休赞。宾主怀悦欣。
博奕非不乐。此戏世所珍。

恻恻重恻恻,与君各南北。昔作同心人,今为远行客。

燕山望秦关,道路修且棘。平生旧骢马,十步九欹侧。

长风吹征衣,黯淡尘土色。莽莽天地间,胡为此行役。

功名岂不念,所志在忧国。此意良独知,多言竟奚益。

凤楼十二连绣衢,雕楹刻桷耀城隅。朱檠绛蜡艳红蕖,金盘玉羞奉君需。

美人隔坐绛华裾,主称万年为欢娱,上客翠盖停踟蹰。

小园开处弟迎兄,兄未归来弟早营。堪入画图传洛社,不须风雨赋彭城。

江鸿海雁冥冥色,棣萼荆花宛宛情。一出偶令成白首,始怜身外是虚名。

万象森罗一鉴中,化城今在莞城东。波光倒插千峰影,暑气潜消五月风。

翠竹晚凉丹荔熟,白莲朝映槿花红。罗浮咫尺家山近,细把程途问主翁。

故园枝叶记君家,兄弟风流竞笔花。汎宅五湖君自远,相逢犹幸在长沙。

季也有行役,我思独悠悠。
亲朋非不多,子能从之游。
挂席上湘水,青山挟行舟。
篮舆问岭路,政尔荔子秋。
人言桂林好,颇复类中州。
近郊多胜概,雉堞冠层楼。
待渠幕府暇,时与同冥搜。
吾子有令姿,胸中富九流。
处世多龃龉,但当付沧洲。
超然扩遐思,讵可耳目谋。
原为百炼刚,莫作绕指桑。
昔人不吾欺,子盍试反求。
预想他年归,此地复绸缪。
刮目看二子,一笑纾百忧。

忆我始来万安日,远道依人附鸣鳦。我方兄礼事尔父,见尔深怜好姿质。

束发双垂仅及肩,摄衣趋拜才过膝。芝兰玉树未足贵,麒麟凤雏差可匹。

慷慨常闻尔父言,二十生儿寡童妷。往客庐陵困县曹,携持又以司仓出。

未能郭外荷短镵,已解床头散方帙。衣食艰难谩足忧,门户荒凉复何恤。

后来遣尔至馆下,庭训私闲颇周悉。聪明日造开壅蔽,疑惑时能就咨诘。

读书先后群弟子,委靡之中见飘逸。今年我留邓溪上,念尔远来业当卒。

担簦辑屦走百里,风雨泥涂忘沐栉。尝从愤悱得旨趣,每以雍容谢呵叱。

盛年粲粲衣綵裾,玉雪娟娟佩刀珌。早怜头角向崭绝,行看英华就充实。

近来尔父复司掾,见尔令我心内怵。当家词翰追作者,东南才名今第一。

极知暂屈在孝养,岂直辛勤为家室。此行此意尔未知,汝往应门勿私昵。

滩头水落石齿齿,上日放船北风疾。汀云冉冉送归雁,江树离离杂柑橘。

白头大母柂楼底,羞膳三时候安佚。青原雪消日在望,后夜抵城应可必。

天寒送子不尽意,蹇独荒山愧投笔。穷年古书隐蟫蠹,坐榻寒毡沾虮虱。

好为人师古所戒,于汝深情岂容失。远怀河南王廉者,勤学潜心稍精密。

又如丰城毛德广,规矩承家亦循率。汝才警敏或过之,早已愧汝年十七。

白圭三复惧玷缺,欹器中藏戒倾溢。由来进篑达贤哲,慎勿他岐累儒术。

矧闻特达可预卜,汝祖活人有阴骘。终当雕鹗上云霄,岂有圭璋在蓬荜。

升堂再拜首问候,为说故人总萧瑟。赍粮晏岁当远寻,剩有俸钱催酿秫。

世情泊如冰在水,友道庶以胶投漆。城楼宫背草堂幽,先尔持书具称述。

皇晋遘阳九,天下横氛雾。
秦赵值薄蚀,幽并逢虎据。
伊余荷宠灵,感激狥驰骛。
虽无六奇术,冀与张韩遇。
宁戚扣角歌,桓公遭乃举。
荀息冒险难,实以忠贞故。
空令日月逝,愧无古人度。
饮马出城濠,北望沙漠路。
千里何萧条,白日隐寒树。
投袂既愤懑,抚枕怀百虑。
功名惜未立,玄发已改素。
时哉苟有会,治乱惟冥数。

翠羽东巡过岱宗,回銮特幸伯禽封。金丝再奏新《韶濩》,诗礼重开古辟廱。

齿及元公隆典礼,恩加下士庆遭逢。君师一德千秋合,载笔赓飏愧莫从。

瞻彼萱草,维其时矣。朝跻于西,邈难及矣。维日不足,心乎忧矣。

迟迟春晖,云何报矣。终身之思,曷维其已。悠悠我心,以告吾子。

解印归来草结庵,逢人便欲口三缄。
鬓将半秃宁忘世,骨未全消尚畏谗。
别墅贮春常载酒,晴湖泛月不张帆。
年时种得梅千树,要看花开雪满岩。
仙伯当年亭植梅,当今天子题品来。
梅花是我丈人行,见梅不赋梅应咍。
王君结庐在梅境,日与梅兄相追陪。
吟诗些起逋仙魂,索笑醉衔工部杯。
君闻梅乃万木母,桃为奴婢李舆台。
一阳生子万物始,梅花独先群卉开。
一阴生午万物成,梅实独先群蘤胎。
华实先天天不违,梅之是地义大矣哉。
纷纷余子不知本,祗说百花头上魁。
此语闻之梅亭翁,录以赠君君勿推。

驱黄犊,驱黄犊,黄犊牵车汗流腹。车中列列森刀枪,健儿畏死心怏怏。

乡村已虚耗,频年苦徵调。羽书忽到县令忙,官吏索车虎狼暴。

前驱出境后队迎,数十万钱送一程。大车折轮牸牛死,车长被挞空哀鸣。

里正敛钱到乡曲,乡民无钱卖其屋。租庸事重衣食轻,补疮剜却心头肉。

六代帝王州,寒烟满石头。
星河天北转,江汉水东流。
步绝金莲雨,歌残玉树秋。
白头有渔父,犹说景阳楼。

偏中正,过房之子初受命。金刚脚下昆崙奴,腰间也佩毗卢印。

忽忽浮云塞路岐,间关蛮越欲何之。可堪北辙涂膏事,反作南冠对泣时。

舐犊垂怜孤客意,弃材难慁圣明知。请看初日潇湘色,馀照犹传八咏诗。

潮生古岸寒风急,野渡无人行路难。杨柳萧条羌笛怨,芰荷零落客衣寒。

楼头星火依檐落,槛外云山倚剑看。回首沧江无限兴,故溪归去负渔竿。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