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两句便给全诗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萧条”二字交代了诗人此时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侍从簇拥、嫔娥相伴的富贵繁华。他是旧目的南唐君主,今日的宋人囚徒,生活不唯冷清,对比过去,尤觉萧条。诗写在入宋之后,这样的一种厌倦情绪也就有了理解的线索。诗以“憔悴”领起,对以“萧条”,前者重在写人,后者刻画环境。二者相互映对,写出人因萧条而憔悴,也因憔悴而更觉萧条。意思还不止于此一层。“年来甚”与“益自伤”相对,这是说,人是一年一年的老去,憔悴本来就一年更甚于一年,偏又处在这周遭萧条的环境中,于是便生出无尽的感伤而加快了人憔悴的速度。
中间两联刻画诗人的生活状态。颔联“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紧承首联而发,写憔悴的“病骨”受“风威”所“侵”,伤感的“愁肠”为“雨气”所“咽”。使病体与愁怀紧密关合,以见病因愁起,愁使病笃之意。这一联尤为传神,把病中的敏感形象地写了出来,正因为有病骨,正因为有愁肠,才感受到秋风格外寒,秋雨格外冷。颈联“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句,悲叹宝鼎已无他用,“唯煎药”而已,自己也垂垂老矣,已是“朝髭半染霜”了,更是哀戚尤深。
尾联“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语气悲愤。“前缘”“空王”之说,更涉佛事,益见消沉。愁病交加,无所排遣,便只好求助于佛,而幻想从了解“前缘”中得到解脱,从询问“空王”中得到指点。可是“前缘竟何似”,仍不得而知。“谁与问空王”,亦不得其门而入。诗至此煞笔,流露出无限的惆帐与忧思。其中深沉的内容,耐人寻味。
诗中以“威”写风,以“气”写雨,将政治处境中所有的威逼与压迫都转为自然现象的感受,就文学手法而言是拟人。而在诗人,怕也有不能直言而曲折抒写的现实考虑。全诗把体病、心病、人情、秋景、家事、国事等融合在一体,笼罩了一层伤感的云雾。
短后之衣,学新妇、车中闭置。闲管领,鱼龙角抵,莫非王事。
灯市画廊围绮阁,天街仙角飘檐翠。有迦陵,小部奏钧天,霓裳队。
豪侠客,谁能似,词赋手,难为继。况兼人,才调聪明绝世。
天下英雄君与操,梦中蝴蝶官如戏。岁星耶,流落又人闲,神仙吏。
细腰结垂窼,藏精事生育。儿已傅翼飞,孤悬尚凭屋。
水仙脱霓裳,美实青如簇。实尽秋房枯,众窍存虚目。
何人得二物,妙手夸神速。摩搓小变之,形在质为玉。
徐拾菖蒲子,小大量其腹。一种一根青,有地皆充足。
浸以西山泉,秀色遂可掬。使我读书舍,凉意无三伏。
常若菰蒋中,静看江湖绿。奉贶宜有诗,所愧诗篇俗。
我闻山阴道,于接靡馀隙。古之会心人,咸于此躅踯。
每思造物怀,平分流峙脉。其中于有异,时情安可获。
东游觅山隐,南寻见李白。禹穴藏书处,实补东南坼。
萧条数百年,此意谁相索。诗人王季重,山水群徵辟。
水山多幽韵,诗人少俗格。碧柳垂陶门,青峰归谢宅。
陶谢不复还,水山动其魄。骚歌有馀地,风雅无偏窄。
诗人欲继之,自许耽佳僻。身携元化符,手把古刀尺。
中开金简文,上窥垂露迹。何必嵩高竹,备徵科斗策。
岂俟蜀中桐,一扣临平石。精灵既默聚,要妙归捃摭。
颇疑会稽来,此称再玄辟。虚谷罕剩藏,幽泉避刻画。
诗人忽回首,风尘仰飞舄。朝辞幽桂枝,暮整金台轭。
尽收萝薜颜,大启烟霞癖。非关情性殊,毋乃盛名迫。
居诸不让人,晚暮徒相逆。一刺虽灭磨,孤襟犹夙昔。
是时清梦馀,水山诏远客。未必喧如静,方思损胜益。
春云入画图,秋霜留几席。归来慎勿迟,岩阿转清碧。
赍弼曾传协帝廷,天留南粤作藩屏。能如公意材原少,独恃神怜梦不醒。
铃阁森严夸静镇,楼船拘系叹伶仃。尚余宏济艰难意,未报中台陨相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