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

寒流穿清閟,支径入翠微。山深古木合,林静珍禽飞。

居人本避世,游客亦忘机。归路晚烟暝,新月照柴扉。

沈晦

  沈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元用,号胥山。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甲辰科状元。

  猜你喜欢
好读神农书,多识药草名。持缣购山客,移莳罗众英。
不改幽涧色,宛如此地生。汲井既蒙泽,插楥亦扶倾。
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悦玩从兹始,日夕绕庭行。
州民自寡讼,养闲非政成。
朝廷差下劝农官,同向郊原点检看。
场圃事兴把扒穴,田畴功毕桔槔残。
上租郎主丘丘定,输米官司粒料乾。
虽是太平今有象,愿陈七月述艰难。
雨洗海棠如雪。又是清明时节。燕子几时来,只了为花愁绝。愁绝。愁绝。枉与春风分说。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门大联三虎,途穷曳九牛。一官投绂去,万事盖棺休。

寂寂兰亭月,寥寥蕙帐秋。羊昙他日泪,恸哭过西州。

穆穆显妣。
德音徽止。
思齐先姑。
志侔姜姒。
躬此劳瘁。
鞠予小子。
小子之生。
遭世罔宁。
烈考勤时。
从之于征。
奄遘不造。
殷忧是婴。
咨于靡及。
退守祧祊。
五服荒离。
四国分争。
祸难斯逼。
救死于颈。
嗟我怀归。
弗克弗逞。
圣善独劳。
莫慰其情。
春秋代逝。
于兹九龄。
缅彼行路。
焉托予诚。
予诚既否。
委之于天。
庶我显妣。
克保遐年。
亹亹惟惧。
心乎如悬。
如何不吊。
早世徂颠。
于存弗养。
于后弗临。
遗衍在体。
惨痛切心。
形影尸立。
魂爽飞沉。
在昔蓼莪。
哀有余音。
我之此譬。
忧其独深。
胡宁视息。
以济于今。
岩岩丛险。
则不可摧。
仰瞻归云。
俯聆飘回。
飞焉靡翼。
超焉靡阶。
思若流波。
情似坻颓。
诗之作矣。
情以告哀。

烟样罗裯,月样银钩。人立处、风景全幽。谁将纨扇,细写风流。

有一分水,一分墨,一分愁。

天街似水,迢迢凉夜,十年前、事上心头。双飘裙带,曾伴新秋。

在那家庭,那家院,那家楼。

湖外垂杨湖上茭。夜来春水欲齐梢。波浮碧藻金鱼尾,风堕红翎玉剪巢。

膏雨既周彻,田工粗可期。黾勉命童仆,篮舆诣东菑。

欣此麰麦遂,坐令芳意弥。业岁望丰衍,行乐值晴熙。

况与良士同,更惬山水思。击筑发古调,弹筝奋新词。

夜以继白日,潇洒孰可追。

每怜橙荫好,端坐挹清芬。近树安茶灶,移根傍水云。

八风深浩荡,一气自氤氲。莫漫伤憔悴,繁华不似君。

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赉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小楼舞彻双垂手。便倩雁将书、寄元九。举首望南山,独蛾眉、数峰明秀。

人未老,且任高歌醉酒。

莫将此乐轻孤负。唤明月清风、作三友。纤手折黄华,步东篱、为伊三嗅。

英雄泪,醉揾应须翠袖。

寒云漠漠护墙阴,潇洒梅枝出竹林。
影落荒矶和雪钓,香浮老瓦带春斟。
几恁水驿传芳信,祗许沙鸥识素心。
回首孤山千树远,扁舟乘兴梦中寻。

雨霁轻烟锁翠岚,五更残月照征骖。王戈定指何方去,天意仍教我辈参。

霸气堂堂在西北,长庚朗朗照东南。江山如旧年年换,谁把功名入笑谈?

平原雨多烟草浮,牧童驱牛如挽舟。柴门正在水深处,青山流过屋西头。

谢公情量已难量,忠宋心诚岂暂忘。
执烛小儿浑放去,略无言语与君王。

昔也石川去,居然宦思微。独怜江上县,何异水边扉。

春雨移萱草,天风入舞衣。留连今夕饮,愁见月光辉。

执热昏昏待得秋,真如枯涸愿清流。眼明今夜能看客,肺好明朝共出游。

遂有微凉生几上,忽惊虚籁落檐头。草堂早晚堪乘兴,升斗烦公为力谋。

帝德于今祀万年,如何遗像托疏椽。
凭谁为假丹青手,付与梅仙十万钱。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师鲁虽用怀敏辟,而尤为经略使韩公所深知。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坐城水洛与边臣略异议,徙知晋州。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自西兵起,凡五六岁,未尝不在其间,故其论议益精密,而于西事尤习其详。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师鲁娶张氏,某县君固。有兄源,字子渐,亦以文学知名,前一岁卒。师鲁凡十年间三贬官,丧其父,又丧其兄。有子四人,连丧其三。女一适人固,亦卒。而其身终以贬死。一子三岁,四女未嫁,家无余资,客其丧于南阳不能归。平生故人无远迩皆往赙之,然后妻子得以其柩归河南,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先茔之次。

  余与师鲁兄弟交,尝铭其父之墓矣固,故不复次其世家焉钞。铭曰:

  藏之深,固之密。石可朽,铭不灭。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