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石牧牛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
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
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
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注释
子瞻:苏轼。苏轼工画竹石枯木。
伯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野次:野外。
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
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竹子。
甚童:小童儿。语出《晋书·羊祜传》中吴童谣“甚童复甚童”句。这里代指小牧童。
箠(chuí):竹鞭。
御:驾驭。
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砺角:磨角。
残:损害。

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此诗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甚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当时作者在京师任秘书省著作佐郎。黄庭坚与苏轼、李公麟同在京。苏轼与李公麟多次作画,黄庭坚题了好几首诗,这首是最出名的一首。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猜你喜欢
宿怀终南意,及此语云峰。夜闻竹涧静,晓望林岭重。
春烟生古石,时鸟戏幽松。岂无山中赏,但畏心莫从。

诋欺儒墨每云云,刍狗诗书迹已陈。泯绝是非归道妙,扫除糠秕见天真。

两祖门中种阴德,名塞四海世有人。
诸儿莫断诗书种,解有无双耸搢紳。
人间卿相何足道,胸次诗书要不忘。
男儿邂逅起屠钓,何如林下日月长。

季夏园木暗,窗户贮清阴。长风一掩苒,众绿何萧椮。

玩此消永昼,泠然涤幽襟。俯仰无所为,聊复得此心。

夹路依依千里遥,路人回首认隋朝。
春风未借宣华意,犹费工夫长绿条。
黄山开苑猎初回,绛树分行舞递来。
下马春场鸡◇距,鸣弦初日雉惊媒。
犀投博齿呼成白,桥隔车音听似雷。
不问春蚕眠未起,更寻桑陌到秦台。
溪流回合逗方池,轩槛前临面翠微。
紫陌红尘行不顾,白云青嶂坐忘归。
方荣即隐谁能继,未老休官世所稀。
我昔凌云登阁会,主翁留饮见蟾晖。

一自当年谢合欢,不堪常见月团圞。于今生事如秋水,惟有芙蓉花好餐。

胶鬟拢罢,称滑笏吴绡,摺成如水。浅縆素额,更斜遮蝉翅。

重窥镜、非关怕冷,上头初、爱道随时世。最宜淡泞,恁略施珠翠。

还把一痕绵擘,衬微微红起。春愁困、莫教半卸,到残妆、秀晕分明是。

碧烟抹断,看两蛾尤细。

海燕争春,城乌啼曙,丛丛花满阑干。虹梁日照,碧叶露初干。

昨夜新衣裁就,薰笼暖、翠簇红攒。频提视,羞人难著,只说晓妆寒。

长干。西去路,春江鸭绿,新水漫漫。早青牛朱毂,骝马金鞍。

江畔垂杨万树,风吹绕、贝带斑斓。妆楼望,翩跹水底,疑向镜中看。

急雨成快晴,晚日射□薄。
院静辘轳声,崖古楷杷落。
澄泓有潜鳞,寥廓无归鹤。
明年当挂冠,吾志在丘壑。

君未同余老。任叔夜、崟欹磊落,玉山奚倒。偶借渔矶垂直钓,不许问律人造。

岂但爱、偶溪回抱。万叠碧簪青带绕,遍天涯、总是王孙草。

笑一室,何须扫。

平畴良稼怀新好。多种秫、黄云酿熟,香熏龙脑。画骏不临松雪谱,自宝思陵鹰爪。

煮冰雪、自寻垆灶。閒写溪云山雨句,终不教、举俗怜丁卯。

虽寒瘦,非郊岛。

有客携我青丝壶,半侧儒冠说宦途。泗上风云犹圣祖,江南桑柘数平湖。

歌讴一国谁能借,美剌邻疆亦岂徒。两点传星明出宰,君王连夜梦双凫。

野旷天寒气象嘉,浮云浓淡日初斜。泽中雨涨无鸣鹘,荷下波翻有怒蛙。

箫鼓残声来帝阙,渔樵归径见人家。尘簪羞把黄花插,不耐飞蓬斗鬓华。

生平不识江南路,越水吴山寄梦游。为扫秋光盈片纸,却疑身在五湖舟。

不信仙家也不闲,白云春乱碧桃关。
棋亭偶向茅君弈,一局未终花已残。
春至始青青,香车碾已平。不知山下处,来向路傍生。
每岁有人在,何时无马行。应随尘与土,吹满洛阳城。
华屋共言清净想,长途还作去来缘。
念君阴德有如此,何事春风却短年。
斜河一道界相思。好秋都上眉。鸾笺象管写心啼。搦愁题做诗。
添别恨,卜欢期。灯花红几时。看看月上小窗儿。夜香今夜迟。

水国泉多异,澳深浪鼓山。风雷腾地窟,霖雨出天关。

波静难窥影,云兴仰识颜。千寻同谷穴,疑上禹门间。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