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从对方所处的环境落笔。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担负掌管机要、起草诏令的工作。玉堂语意双关,它既可以指神仙洞府,在宋代又是翰林院的别称。由于翰林学士可以接近皇帝,地位清贵,诗人便利用了玉堂的双重含义,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开首这一联起得很有气派,先声夺人,为下面引出人物蓄足了势头。
第二联转入对象本身。“想见东坡旧居士”一句,在“东坡居士”间加上一个“旧”字,不仅暗示人物的身份起了变化(由昔日的罪臣转为此时的清贵之官),也寓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的用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挥毫百斛泻明珠”一句,则脱胎于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中的“诗成珠玉在挥毫”。杜诗表现的是早上朝见皇帝的场面,用“珠玉”比喻诗句,在夸赞对方才思中兼带有富贵气象,与诗歌题材相切合。所以作者这里也用“明珠”来指称苏轼在翰林院草拟的文字,加上“百斛”形容其多而且快,尤其是一个“泻”字,把那种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刻画得极为传神,这也是化用前人诗意成功的范例。
从第三联起,方转入赠茶的事情。既然是送茶而致的诗,自然说明这茶的佳处。茶树在高处接触云气而生长的叶子特别丰茂,所以用云腴称茶叶。宋人喝茶的习惯,是先将茶叶磨碎,再放到水里煮沸,不像现代的用开水泡茶。这两句说:从我老家江南摘下上好的茶叶,放到茶磨里精心研磨,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把茶叶形容得这样美,是为了显示他送茶的一番诚意,其中含有真挚的友情。但这还并不是该篇主旨所在,它只是诗中衬笔,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朋友的规劝。
结末一联才点出了题意。最后提醒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作者语重心长地对朋友说: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也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独自驾着一叶扁舟,浮游于太湖之上了。最后一句用了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苏轼贬谪在黄州时,由于政治上失意,也曾萌生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的退隐思想。可是此时他应召还朝,荣膺重任,正处在春风得意之际,并深深卷入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作者一方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而高兴,另一方面也为他担心,于是借着送茶的机会,委婉地劝告对方,不要忘记被贬黄州的旧事,在风云变幻的官场里,不如及早效法范蠡,来个功成身退。末了这一笔,披露了赠茶的根本用意,在诗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而这番用意又并非一本正经地说出来,只是从旧事的勾唤中轻轻点出,不仅可以避免教训的口吻,也显得情味悠长,发人深思。 整首诗词意畅达,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词拗句,在黄庭坚诗作中属于少见的清淡一路。但全诗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进入送茶之事,而最终点明题意,这种千回百转、一波三折的构思方式,仍体现了黄庭坚诗的基本风格。
天王坐明堂,温诏飞赤县。家家鲁儒生,群星会头弁。
坐愁谷驹空,岂直罩鱼擅。子行殊未央,去逐淮云片。
神锋正吹毛,愿看长鲸剸。
选胜明朝陌上花,狂夫已宿黄公家。连钱夜洗香泥点,团扇新描软縠纱。
燕尾掠人沾绿酒,莺歌随处咒兰芽。片云南浦不成雨,油幕高搴看晚霞。
昵昵戚姬宠,胶胶如意怜。壮哉盘石基,凛将殒而颠。
睿志慝深惑,嘉猷忌谠言。辅臣谋已拙,壸阈忧徒悬。
遐飞四威凤,千仞来翩翩。赖以为羽翼,大本安且全。
翻然振归翮,遥想商山还。兹事已云远,高风图画传。
白雁声残,青蛾泪尽,燕台别路重分。供奉琴歌,不堪弹入离尊。
兴亡梦短黄冠老,掩金觞、翠袖含颦。叹西湖,卅六离宫,何处长门。
当年环佩空归去,任花幡恋雨,佛火愁人。剩水残山,依然铃语黄昏。
红兜那觅南朝寺,话沧桑、旧额犹存。泣铜仙,承露盘倾,一样消魂。
几日暄寒候,浑如到岭南。岑岑无药疗,愦愦祇书耽。
雨止隅仍漏,鸢飞潦政涵。君来得披豁,万里散晴岚。
大江蓼花红满堤,堤上人家多竹篱。雨厨争炊白雪甑,霜瓮满泻黄酥卮。
城中少年好游冶,渡江买醉携蛾眉。江东估客贪祭赛,第一先酹萧郎祠。
剥啄谁扣门?乃是忘年友。远从商溪来,过我绳枢牖。
入门无一言,但觉惊我丑。我丑我自知,削发事三有。
学佛亦何补,用以脱尘垢。全我浊世身,荐我生身母。
羡君颜色好,濯濯春月柳。不为时所趋,甘著儒冠守。
即今一相见,意思两弥厚。春风吹杨花,落我杯中酒。
愿持满满杯,再起为君寿。君其勿我辞,罄此扫愁帚。
不闻乱军中,食人如食狗。苗獠虐已甚,横杀掠人妇。
自古戎旅间,此事十八九。若以乐土言,无出平湖右。
未知干戈世,能免饿莩否。忍君遽云别,更欲周旋久。
横塘新水发,舟楫不肯后。君今必欲归,为语无隐叟。
愿施七宝床,大作狮子吼。
造物非贫我,欲我閒且安。贫居自有乐,此乐非人间。
萧然一茅宇,十年卧空山。山深无客来,独与云往还。
芰荷制冬衣,藜藿供朝餐。登山玩崔嵬,临流听潺湲。
为无贪著念,随地可盘桓。但得閒中乐,岂以贫为艰。
愈贫愈无事,无事心愈閒。虽居人世中,恰似出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