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卢使君登楼送方巨之还京

万里汀洲上,东楼欲别离。春风潮水漫,正月柳条寒。
旅逸逢渔浦,清高爱鸟冠。云山宁不起,今日向长安。
皎然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猜你喜欢
提封汉天下,万国尚同心。借问悬车守,何如俭德临。
时征俊乂入,草窃犬羊侵。愿戒兵犹火,恩加四海深。
南枝漏泄,一点春光别。无蝶无蜂正霜雪。向竹梢疏处,瘦影横斜,真个是,潇洒冰肌向骨。黄昏人静,踏碎阶前月。
忍冻相看惜攀折。巡檐空索笑,似笑无言,夜悄悄、香入寒风清冽。更那堪、画角恼幽人,又满地落英,愁肠万结。
红旗绣额上城头,菱叶荷花下小舟。
遵渚夷犹荡佳月,倚天突兀对高秋。
坡公句里东南水,杜老诗中西北楼。
点化山川一刀匕,风流从此说吾州。

紫帏青伞杂旗旌,乌帽银挝从鼓钲。导哄略如州别驾,无人知是汉庭卿。

称伊虎舅,斑斑玳瑁,身边频觑。食有溪鲜,又上小庭高树。

如丘拗怒。想唤汁、多应回顾。何事费,峨眉画手,穴中空怖。

延颈盘旋争赴。笑绿沙帏底,深怜群聚。销得侯封,也算北门长护。

青钱百数。买双耳、微痕添锯。窥鹦鹉。月季花前亭午。

人生形与志,养形者忘利。养志复忘形,心忘而道至。

道真存我身,天下虽重器。贵身于天下,天下方可寄。

隋侯弹千仞,韩昭惜两臂。珠重身岂轻,臂重身难弃。

獯鬻侵古公,古公杖策避。丹穴薰王子,王子呼天谇。

尊生而贱国,帝功且馀事。二支本为身,卷农方辞位。

无择遂逃渊,随光终陨坠。孤竹丑岐阳,首山饿相视。

我闻百世风,独标许由义。高者日沉冥,其馀反生累。

曾宪守家贫,颜列挥国馈。子渊依郭娱,魏牟隐岩瘁。

且言削迹时,何似屠羊肆。大圣与齐贤,固穷宁有二。

惟圣可无名,惟贤或有意。名意苟难忘,让王乃争帜。

腊尽春回暖尚遥,官河冰结未全消。喧阗箫鼓迎将去,只为长堤换柳条。

三年不作山中客,才踏船舷眼便明。
曳杖直登千尺磴,尚欣脚力慰生平。

昔此与郎别,此是郎归路。望郎不归几朝暮,当时恨不随郎去,今日知郎在何处。

妾身化为石,恐郎归来郎不识。石眼有时开,郎面何时觌,石泪涔涔土中滴。

岁晚多烈风,鸿雁号广泽。
寒日行天边,及兹送归客。
余生足暌异,不作儿女色。
此夕复何夕,伤离重悽恻。
子櫂既云西,余行亦将此。
岂但今日别,方异平生迹。
千里既寄书,万里空叹息。
朝市与山林,从兹恐乖隔。

淇澳水瀰瀰,淇园竹猗猗。有斐古君子,燕坐淇之涯。

横琴未暇弹,悠然有遐思。兴怀仰高躅,三复卫风诗。

相过成率尔,话别转逡巡。持此一杯酒,翻怜万里人。

山中多芋栗,海上足鲈莼。不厌南游苦,重来问隐沦。

门外都无车马尘,绿阴幽草与时新。小窗日日风兼雨,赖有蔷薇占得春。

钱塘人物尽飘零,
赖的斯人尚老成。
为朝元恐负虚皇命。
凤箫寒,鹤梦惊,
驾天风直上蓬瀛。
芝堂静,蕙帐清,
照虚梁落月空明。

修道道无可修,问法法无可问。违人不了色空,智者本无违顺。

八万四千法门,至理不离方寸。不要广学多闻,不要辩才聪隽。

识取自家城郭,莫谩游他州郡。烦恼即是菩提,净华生于泥粪。

若有人求问答,谁能共他讲论。不知月之大小,不知岁之馀闰。

寅期用粥充饥,斋时更飧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

心中了了总知,且作佯痴缚钝。

扶携筇竹上空亭,夹路长松不断青。千尽涧泉飞洞壑,百盘螺髻入高冥。

人行乱叶云迷屐,雁下寒芦雪满汀。空谷谁能继遗逸,《移文》应辱草堂灵。

逈与群芳异,含芳向暮春。
不如松柏木,常保岁寒新。

少林坐,庾岭行,书偈传衣成战争。庾岭行,少林坐,得髓安心成话堕。

两家公案未曾圆,后代儿孙作殃祸。这殃祸,可煞大,天下衲僧透不过。

鹤归已改新城郭,牛卧重寻旧墓田。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馀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顺于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馀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