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都是从心而生,转化烦恼就能除去病根。
西风夹带着小雨,周围定会感到更加清凉。
苦竹环绕着荷花池塘,鱼鸟也会感到分外愉悦。
纵有红妆华盖诱惑,也不能使禅心受到污染。
斌老:黄斌老,文与可的侄子,善画竹,当时在此做通判。
百疴:指多种疾病。从中:从其中。此处指“心”。佛教有“万法唯心”的观点,认为人之得病首先是心得病,心居于“正中”,因此文中用“从中来”的词语。
将:携带,夹带。
居士:佛教中称在家奉佛修行的人为居士。径:周围。此二句指参透佛理,心病一好,众病皆消,四周清爽。
苦竹:竹的一种,因其竹笋味苦,故名。莲:荷花。为佛教中崇敬的花。据《大日经疏》说,它是吉祥清净、能使众人的心感到愉悦的象征。
红妆二句:此二句运用维摩问疾,天女散花的故事。维摩即维摩诘。据《说无垢称经》卷四记载,维摩诘为在家居士,但神通道力远高于诸菩萨,一日维摩称病,佛遣弟子前往,众弟子均不敢前去,舍利佛毅然前往,维摩诘宅神天女以香花撒著其身,使其有染,舍利佛运用神力也不能去掉花瓣。此句说明心中无病,则百病皆消。
“百病从中来,悟罢本谁病”,按照佛学的“万法唯心”“境由心生”的观点,人的得病首先是由心得病而产生的,心在人体的“正中”,故百病从中而来。如果参透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治病该先治心。
“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既有佛学上的大彻大悟,再加上一阵西风带着小雨,使居士的周围更加清凉。心病好了,身病也会慢慢好起来。
“苦竹晓莲塘”,莲是佛教崇敬的一种花,按《大日经疏》卷十五所说,它是一种吉祥清净,能愉悦众心的象征,因此黄庭坚紧接说“自悦鱼鸟性”,这是从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那里学来的。
“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净”,用的是维摩诘问疾、天女散花的故事。黄庭坚在病时常以维摩诘自居,如他在《病起荆江亭即事》组诗中自称是“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维摩老子五十七,大圣天子初立年”。这首诗也是咏病,用维摩问疾的故事是非常自然的。黄庭坚以这个故事说明自己学佛有得,虽有红妆之艳,紧倚翠盖,也不能使自己的禅心受到点染,因而大彻大悟,战胜了疾病。这首诗虽用了佛学典故,但由于黄庭坚善于锻句,善于“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了非常形象的“西风”“小雨”“苦竹”“莲塘”“红妆”“翠盖”等最常见的词汇去烘托,因而融深奥晦涩的禅理于浅显易明的境界之中,丝毫不显得艰深难懂,这显示出黄庭坚艺术手法的高超。结构上,李淼称这首诗“首尾照应,结构严谨”,的确是点出了它的特色。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这两首诗是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以佛学观点答黄斌老病愈遣闷而作,时在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
玉峰之阳荒古原,秋草数尺封寒云。诗魂醉魄渺何许,山人尚识龙洲坟。
龙洲先生天下士,曾以危言犯天子。肯缘禄豢倚时人,竟把残骸托知己。
彘肩斗酒意翩然,不见风流三百年。诸孙沿牒下吴船,到此忍不相流连。
当日声华元不改,风雨荒祠俨犹在。祭田修复勤故老,仆碑重立烦贤宰。
旁人怀古尚勤惓,况也博士诸孙贤。源流不隔千里远,椒浆天假今朝缘。
精神恍惚如相授,父老追随为搔首。谁云声迹不相闻,要识忠贤须有后。
宦途南北不终留,片帆又逐浙江流。白云天际渺无极,梦魂常在玉峰头。
明时与物总为春,乐处陶陶即是真。胜赏不妨閒信马,名园莫问属何人。
搀枪堕九霄,列缺乱阡陌。西城若黔庐,东墟已堆甓。
幽栖仅容膝,隐市意自适。天公不我相,同此编户厄。
平生一丘壑,未信天地窄。终焉感穷途,万虑集中夕。
载观宇宙内,在在等公宅。鄙夫六尺躯,俯仰叹逼仄。
炙手事当路,快意已烂额。野子今兀然,乘除付陈迹。
此身亦何有,而复身外惑。相逢肯分山,试面九年壁。
我生有癖爱钞诗,残编败壁搜无遗。沽上梅三更好事,口吟手写不知疲。
大张铁网操选政,不但心专气亦横。编罢邑人编郡人,我如六国遭兼并。
更画欲起竹间楼,著君编诗坐上头。牙签错落排甲乙,清风入户吟声幽。
此楼从君意中有,此编傥传千载后。后人见诗如见楼,诗卷长留楼不朽。
君不见宋相寇公国号莱,官居鼎鼐无楼台。万事不如编诗好,何日我歌归去来。
人生事亲日,一往不复反。如何百年身,及此妖梦践。
岂伊五行失,咎徵应灾沴。天监孝子心,先事告其变。
故物满眼在,逝者日已远。温凊思寝门,体魄痛甫竁。
年康养不逮,身踬名未显。平生如昨日,悲来不可遣。
作图尺幅上,流涕日开展。持此终身慕,用答劬劳愿。
白云太行道,风雨梁山缅。悲心同一发,大人志推衍。
能事愧迫促,多忧日展转。天雨道少人,日中过君饭。
写此危苦词,为废蓼莪卷。
海天冥冥同一色,雪花坠地大如席。大凶奰屃坠长风,片片吹落淇园中。
淇园之中何所有,琅玕个个青茏葱。琅玕白雪两相敌,万籁无声昼岑寂。
孤鸾独鹤手可招,玉龙翠虬寒不蛰。此时独有高洁人,爱此潇洒来相亲。
手携神仙绿玉杖,行随玉树歌阳春。岁寒之节世□识,挺挺长身抱虚直。
会待金乌出旸谷,环佩锵铿弄苍玉。始知不与雪俱消,要与人间洗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