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在寒冷中还没有开放,鸟儿也没力气的叫着,我骑马随意而行游玩到了太阳西落。
哪里还不是春天,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魏王堤的柳丝垂的很长。
魏王堤(dī):洛水流入洛阳城,溢而成池。贞观中以赐魏王李泰。池有堤以隔洛水,名魏王堤。
慵(yōng):懒,没气力。
信马;骑马随意而行。
柳条无力:形容柳丝下垂很长。
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写冬去春来,但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颇为无奈地消磨时光。但春天
《魏王堤》诗意图 不可能没有一点踪影,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春已到来的迹象,那就是长堤两旁的弱柳,已嫩枝轻拂,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意。
从全篇诗意来看,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一首寻春、觅春诗;在春天来临之前,诗人已动春思,来到魏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诗中用“懒发”、“慵啼”来形容花、鸟,以“无力”描写柳条,都给人一种娇不胜寒的感觉,但春既已萌动,毕竟是锁不住的,“何处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说,春天已在不易察觉中迈出了她的脚步,一个姹紫千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凭着诗人的敏感,在本无春景可写的记游中,却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诗以奇趣为宗”(东坡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引),实际也未必尽然。白居易诗惯以平淡语写日常平淡事,但凭着诗人的情怀和敏感,写得别有意趣,令人喜读,这首小诗正是一例。
这首诗约作于元和四年(809年)春,此时诗人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作者在魏王堤春游时,见到洛阳城郊的冬末景色后写下了这首诗。
云从南山来,邂逅成一雨。秋风忽吹散,霢霂不到土。
出固初何心,归亦乃其所。但恨山中人,吊影无谁语。
笑口曾未开,语离遽如许。到家应重阳,精蕊亦已吐。
长衫随父老,社瓮酌田祖。悠悠卧黄云,坎坎击醉鼓。
人生行乐耳,何必浪自苦。恨我系微官,何由共鸡黍。
彼美司晨族,胶胶职效鸣。为怜君子操,宁乏小人羹。
恩重栖时稳,心危失旦惊。未甘乌转夜,聊学雁全生。
结客观酣斗,要君事割烹。那知竞辰子,力学务时成。
太平书巳上承明,那得兹山独擅名。且托云霞封白社,还将霖雨慰苍生。
淡月帘栊,轻阴篱角,一枝欲擅秋光。倩影欹风,谁怜三径幽芳。
梅英销尽春如梦,恰亭亭、独傲清霜。记年时、香袅云鬟,酒泛瑶觞。
天涯回首空怊怅,纵凭高凝睇,云树苍苍。却羡清吟,心情耐得凄凉。
秋深一例萧萧雨,恐相逢、错认啼妆。更消它、几度凉飙,几度斜阳。
驱马寒光照锦袍,除书新判度文曹。持筹应藉孙纶手,识气仍看水雪操。
千里江乡予望远,一时鸿雁汝飞高。遥知此后西堂月,春草从教寤寐劳。
岂弟君子,在彼中河。惠我南国,来游来歌。民之父母,其乐如何。
以介眉寿,百禄是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