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怀

樗材无补圣明时,持斧年多鬓欲丝。蘋藻久虚先垄荐,诗书应有正人知。

趋朝凤阙推先达,退食乌台愧后期。幸自此身安蹇拙,几看云与意俱迟。

薛瑄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猜你喜欢
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
仙苑此时收百药,炼丹飞石保长生。
晚进违前辈,平生阙异闻。
吾犹识此老,天岂丧斯文。
善学家传业,英词世不群。
固应讥尚白,官序见扬云。
天街欲照珠帘粉。亸辔曾相近。繁花乐事老来慵,对酒尚怜佳景。王孙年少,风流应更,无奈春愁闷。幽期莫误香闺恨。罗带今朝褪。月圆花好一般春,触处总堪乘兴。有人惆怅,何如归好,相见凭君问。
芙蓉花开满高岸,还如杜老蜀江边。
田夫野客频来看,白酒黄鸡不用钱。

风神凝远玉无瑕,十载论交似饮茶。深静不教窥喜愠,宽閒能自应纷华。

寄情时有摴蒱乐,博物咸推鉴赏家。犹自一经淹举子,年年随伴踏槐花。

牙旌猎猎转春晴,画舸摇摇江上行。征战久纡天子策,韬钤遥识老臣名。

地从千里封秋塞,人自三边仰夏卿。为报匈奴莫南徙,迩来中国有长城。

三阁变瓦砾,欢乐一时休。
草没石井栏,草亦为汝羞。

马鬣悠悠宿草新,贤人闻道作明神。昭君恨气苌弘血,带露和烟又一春。

文奎腾彩忆光临,孺子何知喜嗣音。党赵正传公固在,阳秋当笔我奚任。

天机翻锦馀官样,月户量工更苦心。野史亭空遗事坠,荒烟埋恨九原深。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
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浮岚缥缈留芳迹,远隔尘寰开绝壁。烟光一片接沧溟,万仞芙蓉削天碧。

奇情胜概近蓬瀛,石室玲珑紫翠盈。松风涧水调丝管,瑶草琪花照眼明。

凤翔千仞周八极,一览德辉暂栖息。轩翥宁同凡鸟群,文采欲绚青山色。

何时振翼五云边,梧叶秋风漫自怜。只今佳气复缭绕,丹穴应知胜昔年。

登临竟日穷幽境,惊飙飒飒轻裾冷。菊丛缀玉带晴晖,古峡寒潭照秋影。

徘徊展眺物华新,脚踏芒鞋破绿茵。扶筇直上飞云顶,举手不觉摩苍旻。

醍醐漫倒和烟吸,带醉狂歌山鬼泣。达人对境须旷观,牛山何必空于邑。

仙岩灵秀岂寻常,英髦接踵争翱翔。赓歌杂遝叶韶濩,群羡海邦多凤凰。

绣馀闲步青苔院。暖风微拂珠帘捲。斜日下回廊。

梨花淡淡香。

高楼闲自上。静倚朱阑望。片片晚霞新,盈盈月近人。

深院梨花呈腻粉,邻墙艳杏褪残脂。池塘雨后蛙声闹,半为官鸣半为私。

丹丘先生好仙灵,自言手把天地扃。雷公电母听使令,众真狎恰通丁宁。

时秋奰屃气不清,海头八月神涛倾。天河咫尺连沧瀛,风雷雨蚀不暂停。

云林老臣却膻腥,欲召群仙来降精。奈此淋淫时所丁,海娲岳姥湿辎軿。

丹丘先生溘上征,坐驱羽驾逆云行。赤龙胜御青鸟迎,手执芙蓉朝玉京。

告道祠官竭精诚,冀陈脩俎灵爽呈。天胡夺是两眼睛,有光不照孤羁情。

顷之飙风翩以轻,旗旄毵㲚拥飞旌。口含天语悄无声,为臣特借三日晴。

扶桑旸谷晓曜赪,百拜杂沓天路平。丹丘先生下太清,首峨琼弁被玉缨。

望中恍惚倏若惊,訇然向我振威狞,曷不从之学长生。

刘郎刘郎,女今三十自造命,身如削玉眼转镜。玄都种桃笑彼花,天台采药留芳径。

散发冠高黄竹冠,山中早筑礼星坛。著成鸿宝云边卧,养得蟾蜍月下看。

云边月下长回首,欲观瑶光过北斗。肘后丹经鸾凤翩,腰间宝剑蛟龙吼。

我本箕躔一酒星,乞住人间五百龄。君若骖鸾归玉阙,莫言吾醉与君醒。

柱史静开筵,所思何地偏。故人为县吏,五老远峰前。
宾榻寒侵树,公庭夜落泉。会当随假务,一就白云禅。
深闺乍冷鉴开箧,玉箸微微湿红颊。一阵霜风杀柳条,
浓烟半夜成黄叶。垂垂白练明如雪,独下闲阶转凄切。
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时闻寒雁声相唤,
纱窗只有灯相伴。几展齐纨又懒裁,离肠恐逐金刀断。
细想仪形执牙尺,回刀剪破澄江色。愁捻银针信手缝,
惆怅无人试宽窄。时时举袖匀红泪,红笺谩有千行字。
书中不尽心中事,一片殷勤寄边使。

卯金祚中微,垂钓严滩上。文叔乘六龙,道亨节弥亮。

时出见素心,加足动天象。谏议安可羁,所志在高尚。

嗟彼党霸流,海井讵同量。一丝九鼎重,清风满霄壤。

幼读常建诗,神往破山寺。此来日过午,挈伴寻初地。

寺僧笑相迎,琐琐询姓字。我已如韩康,埋名厌居肆。

镇日爱看山,愿续霞客记。百年祇须臾,浮生本如寄。

万方正多难,一老已忘世。酒家何处有,山景谋一醉。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左袂 一作: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