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蕉记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芭蕉,叶子很大而空,承接雨点时会有声响,因雨点的快慢疏密而发出不同的声响,没有差错。但蕉叶哪里有声音,它是借助雨点才发出声音的。雨点不落在蕉叶上,那么蕉也只是默默地静静地栽种在那里;蕉叶不空,雨点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蕉叶与雨点本来就是相互起作用的。蕉叶是静,雨点是动,动的雨点与静的蕉叶相碰撞而发出声响。声响又是能够进入耳朵的。等到耳朵接受了雨打芭蕉之声,人们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摹拟这种声响,觉得它像僧人在佛堂诵经,像捕鱼人驱鱼时用木棒敲船的声响,如珍珠倾泻,如骏马奔腾,至于将听到的声音想像成什么,那又属于听者的佳妙了。长洲人胡日之把芭蕉种在庭院来等着下雨,以“听蕉”为别号,这样看来他对动与静的机理应该有所领悟了吧?

注释

不忒(tè):没有差错。
假:借。
相能:亲和,谐调。
戛(jiá)摩:碰击,摩擦。
迨(dài):同“逮”,等到。
匝(zā)匝㴙(zhá)㴙:包括后文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都是叠用象声词,用以表现雨打芭蕉的各种声响。㴙,滴水。
渔:打鱼人。榔:捕鱼时用以敲船惊鱼的长木条。
骧(xiāng):奔驰。
长洲:旧县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
胡日之:作者同乡友。

赏析

  这篇文章叙写作者听到雨打芭蕉叶时的精致细腻的感官品味,先听而后思,并连续运用象声叠词和排比博喻句式,将原本单调乏味的声音表达得顿挫扬抑,生动流畅。文章拟物模情,形象细腻;虚实相映,意蕴独特。

  从文章中很容易发现它以文字而造就的种种音乐效果,也可以透过全篇文字把握到被作者用心描绘的雨中芭蕉的典雅气质。然而,这篇两百字不到的小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还是它那超越表层描述的哲学思考。

  这是很让人迷惑不解的,像沈周这样一位对于事物的形体、色彩有敏锐感受的画家,何以面对葱绿的芭蕉,不是着意用他的眼,却是用他的耳去“听”这生命成长的节奏。而当他静心倾听那雨打芭蕉的渐沥声时,他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蕉叶上晶莹的水珠,而是形而上的抽象命题:芭蕉承雨有声,其声假之于雨;雨不集,蕉不虚,声无从起,因而声乃蕉雨相合之结果:蕉静雨动,动静相配以起声,等等。如果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特性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以很快悟到这实际上是中国绘画重神似甚于重形似的基本理论在沈周身上的一种曲折的反映:或许可以进一步说,正因为沈周是一位一流的中国画家,而不是普通的画匠,所以他面对熟悉的绘画对象——芭蕉,才不会古板地专注于它的形,而着眼于它的神,把雨打芭蕉的动人场景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思考。

  但《听蕉记》,终究不是一篇高深的哲学论文,而是一曲富有思辩色彩的乐章。这乐章的形式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尤为明显。当作者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四串叠用象声词来表现雨点或快或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地打在芭蕉叶上时,无疑可以感到一阵新鲜感。作为一位喜欢与僧侣交朋友而又生活于姑苏水乡的画家,沈周把这种声音同时比喻为如僧人在佛堂内同声诵经与如晚归的渔舟敲响梆榔,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透过这种象声词的娴熟运用与生活化比喻的巧妙设置,也感到一点钱钟书先生所谓的“通感”在沈周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沈氏之所以对于声音的感受如此细致,或许与他对于形体与色彩的敏锐感觉颇有关联,亦未可知。

创作背景

  芭蕉在传统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典雅高贵,而“雨打芭蕉”作为一种富于韵味的自然情景,又往往被古代的文人墨客渲染成极具音乐美的篇章。作者在听到雨打蕉叶的时候,有感而发,创作了此文。

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居竹居主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猜你喜欢

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
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

远寄陈传道,穷秋亦罢官。还驱款段马,吟雪向长安。

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
远鹤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
飞锡离乡久,宁亲喜腊初。故池残雪满,寒柳霁烟疏。
寿酒还尝药,晨餐不荐鱼。遥知禅诵外,健笔赋闲居。

锦屏谁染楚峰青,依约惟无涧水声。丽质闲观攲缕枕,高唐云杳梦难成。

辇路鲜云五色开,一声清跸下天来。
水光翠绕九重殿,花气醲薰万寿杯。
绣幕烟深红匼匝,文竿风引绿徘徊。
蓬山绝景无人到,诏许群仙尽日陪。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全家都爱踏云烟,过去青山香火缘。扶著白头拜真武,被人呼户地行仙。

旧句新吟窗下比。一种凄凉,两样愁滋味。往日伤心谁得已。

而今怕又从头起。

揽鬓刚窥明镜里。青入长眉,那有悲愁意。一笑抛书帘自启。

携琴去向花前理。

行台北面是苍山,古柏风生分外寒。又值元宵春一度,谩烧红烛伴清欢。

秋空雨洗千芙蓉,霜树绕谷攒青红。
嗟我欲游不可得,子往毕业兹山中。
念子出身自纨绮,秀如青松茁蒿蓬。
十年奔走铩毛翮,黄金散尽家已空。
怀中一经不敢弃,舍此将恐为昏聋。
束书上堂告父母,云深独往无仆僮。
林僧谷叟颇惊客,粗茶粝饭意甚忠。
身闲昼静百事绝,经史左右相研攻。
径须跨海踏鲸背,且莫琐屑笺鱼虫。
车良路端期不止,跬步自可升华嵩。
学成静俟时自至,譬彼力穑遭年丰。
朝廷悬爵待奇隽,掇取五鼎荣三公。
古来孝弟神所相,未必使子羸其躬。
蹇予少学壮愈惰,聪明日损鬓已翁。
世间有书未尽读,安得返老还为童。
跛鳖那由追騄耳,赠子以策情何穷。
倘有新知远相教,为我缄寄东飞鸿。

宣宗昔行幸,游戏玉泉傍。立宇表巀嵲,开池荷芰香。

波楼递蹙沓,风松奏笙簧。百灵具来朝,落日锦帆张。

万乘雷霆动,千岩灭流光。绮绣错展转,翠旗沓低昂。

法眷撞钟鼓,宫女拭御妆。笙镛沸两序,星斗宿岩廊。

至尊奉太后,国事付三杨。六军各宴眠,百官守旧章。

巡非瑶水远,迹岂玉台荒。呜呼百年来,回首一慨伤。

凤腾赤霄暮,龙归竟茫茫。山风撼网户,紫殿生夜霜。

退朝值休沐,我行暂翱翔。娟娟登岸林,惨惨度石梁。

废道哀湍写,松柏间成行。启钥肃览历,过位增悲凉。

积久洒扫缺,乳鸽鸣膳堂。旧时琉璃井,倒树如人长。

神巳佐上帝,教犹托空王。铃磬飒鸣戛,晨昏礼相将。

盘游非圣理,操纵在先皇。至今朝廷上,不改旧纪纲。

辉辉江日已沉西,隐约余红泛渺瀰。
却上松冈望秋色,偶逢僧话立多时。

夙有沧洲趣,云扃梦几回。临深疑地尽,望远觉天开。

月涌冰轮出,涛翻雪阵来。无机同海客,鸥鸟莫相猜。

茅檐北向拜丹枫,香案炉烟篆晓风。
礼毕凭高一瞻仰,帝都遥在五云中。

翠华环四壁,绝胜隐巍宫。梵供青山响,钟声紫雾笼。

虎跑曹水畔,猿啸雨花丛。千里瞻依切,跻攀兴未穷。

娇歌宛转醉花前,归去兰烧漾锦川。
十里春城灯火接,月明楼阁万家烟。
啼鸟惊心,怨年华,羞看杏梢桃萼。映柳小桥,芳草闲庭,处处旧游如昨。断肠人在东风里,遮不尽、几重帘幕。旧巢稳,呢喃燕子,笑人漂泊。应是素肌瘦削。空望断天涯,信音难托。半污泪痕,重整馀香,夜夜翠衾寒薄。倦游只怕春归去,怎忍见、水流花落。梦魂远,诏华又还过却。

碧草青磷忆旧无,霎时宿莽化康衢。剧怜夜夜秋坟泣,纪变谁为鬼董狐。

一自乡关动战锋,楚云沧海思无穷。那堪流落逢摇落,不是愁中即病中。

白玉帐寒鸳梦绝,彩云天远凤楼空。此情可待成追忆,巫峡迢迢旧楚宫。

青门郁葱葱,北山佳气浓。不见邵平瓜,见此金芙蓉。

芙蓉历冰霜,秀色射埤海。谓彼贞心人,素履长不改。

我祖廊庙材,早没随蒿蓬。大母矢靡忒,白首甘所终。

时平共钟鼎,世乱逐戎马。缅怀东陵侯,哀歌泪盈把。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