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一个“重”字,一个“愁”字,开篇明义。
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也许清明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清明节,唐人有游春访胜、踏青戴柳、祭祀祖先的风俗,往往倾城而出。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就惟妙惟肖地点染出了这种境界。说点染,是因为是作者并未进行全景式的描述,而是采用动静结合,声色倶出的特写手法,犹如一个配着声音的特写镜头,生动自然。远处,甬路上传来了一阵吱吱嘎嘎的行车声,这声音有些驳杂,看来不是一辆车,它们到哪里去呢?“柳色东城翠”,哦,原来是到东城去折柳踏青。一个"翠"字不禁使人想到了依依柳烟,濛濛新绿的初春图景。接着,“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喜”,诗人又把想象的目光转向了绿草青青的郊外。
坐在马车上,顺着青色的甬路来到绿意萌生的柳林,来到万勿复苏的郊外。白的杏花、粉的桃花轻盈地飘落,而毛绒绒、绿酥稣的小草却齐刷刷地探出了头,给这世界点缀一片新绿。群莺自由自在地翱翔,美丽的蝴蝶成双成对地嬉戏,一切生命都在尽享大自然的温柔和丽,这该是何等畅快、舒心。
然而诗人并未“渐入佳境”,笔锋一转,把目光收回身旁。"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两个镜头浦,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追忆什么,是童年无拘无束的天真自由,少年隐居的苦读生活,还是欲登仕途的漂泊岁月?诗人在愁什么,愁仕途的艰辛难挨,还是愁人世的沧桑易变?
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贾山辞赋妙升堂,十八高名擅洛阳。遭主圣人千载事,济时贤献万夫望。
已加坛上将军钺,未促齐中相国装。曾有新诗介眉寿,悲歌何忍送归墙。
逝节忽不处,佳夕复我临。神飙汎光蕙,渥露沾华林。
缅彼牛女会,兹端竟难谌。形影憯相望,胡由接徽音。
飘飖翠龙驾,髣髴青瑶簪。长河坐移转,素波敛西沉。
灵彩欻以晦,游云起层阴。同欢恋胶漆,异处悲辰参。
翘思慕远匹,感此涕流衿。
白发甘泉忝从官,归来曳履上吟坛。故山虎豹多文采,白水蛟螭有屈蟠。
谒客及门容屦满,贽文盈箧借灯看。百年省墓偿初志,心忆先亲痛若剜。
龙印留官字,霜花剥暗毛。长鸣愁过影,祇忆九方皋。
苍梧羊石端州门,以藤为鼓吾所闻。君于三鼓曾见一,作诗气压千人军。
明臣灭贼根株绝,更挽妖藤宝刀?。团团冒以黄牛皮,罚令司更赎前孽。
二百年来乱夷狄,腾腾击鼓鼓欲裂。大臣鞶带曾三锡,辱国丧师不可说。
坐令米贼轻国宪,南纪滔滔日流血。即今鼙鼓中原息,西北萑苻未诛灭。
安得拔钉褫牛皮,老藤十丈复联结。皇灵感物变顽性,飞渡黔山斩萌蘖。
归来作颂镌其功,藤皮坚滑刀如风。岐阳之石蛮溪铜,以比尔鼓将毋同。
云台马武山林雄,中兴汉代声隆隆。谁知顺逆妖祥异,湖海犹忧伏莽戎。
九疑云破天难补,年年迸作潇湘雨。水驿无更秋被寒,木兰船背如繁鼓。
二妃老去双蛾绿,月过璇宫冷阶玉。祇将清泪报深恩,分付三竿两竿竹。
秋长雨细无人听,流落蛮荒幽咽声。瑽瑽摵摵止还作,鸳瓦明镫俱有情。
关河何处无秋雨,泪粉啼花不劳数。省识潇湘万古愁,独眠独梦看看曙。
长安城东鬻废箭,故老欷嘘万人看。金镞敲残鼓铸锋,鸦翎落尽丹黄变。
弃掷风尘未尝试,老杆分明宣德字。珍惜曾教武库藏,标题尚识良工制。
高皇昔日戎衣著,剑扫妖氛定雄略。已见蒲稍入大宛,更闻蒟酱开邛笮。
茫茫九服初通贡,竹箭东南待弦控。包茅常例豫章来,司空檄取官胥送。
贻谋孙子但垂衣,夜夜黄星护紫微。三殿日高香不散,上林花暖燕群飞。
夕烽并罢平安火,服御深宫无一可。青磁烧出碧鸡成,熏炉制就黄金裹。
内家擎献龙颜动,流落人间至今重。金马铜驼倏已非,石砮楛矢成何用?
只今新制逾工巧,故物休言旧时好。猛将难调神臂弓,仙人且代麻姑爪。
君不见银泉山下草萧萧,狐兔秋原正寂寥。仰天大笑羽毛落,一箭穿云看射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