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月到衡门有意无,相随出塞又归吴。适来此夕又何夕,照见今吾即故吾。
屈指秋光重自省,满身花影再谁扶。阴晴圆缺寻常事,消得平生酒几壶。
移家入空谷,十口堕荆榛。猛虎欲当路,怪禽如唤人。
死生吾有命,幽独自伤神。泉石非无意,终身愧隐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