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日暮长江里)头两句“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点明时间地点和情由。“渡头”就是渡口,“归渡头”也就是划船回家的意思,“相邀”二字,渲染出热情欢悦的气氛。这是个江风习习、夕阳西下的时刻,那一只只晚归的小船飘荡在这迷人的江面上,船上的青年男女相互呼唤,江面上的桨声、水声、呼唤声、嘻笑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晚归曲。
后两句“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创造了一个很美的意境。在那些表现出青年男女各种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这两句诗就是要表现这种复杂的心理。诗人抓住了“归棹落花前”这个富有特色的景物,赋予景物以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另一番意境。“落花”随着流水,因此尽管桨儿向后划,落花来去飘荡,但还是紧随着船儿朝前流。诗人只加了“如有意”三个字,就使这“来去逐轻舟”的自然现象,感情化了,诗化了。然而,这毕竟是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因此那个“如”字,看似平常,却很有讲究。“如”者,似也,象也。它既表现了那种揣摸不定的心理,也反映了那藏在心中的期望和追求。下语平易,而用意精深,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这首诗所要表现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第四句,有的本子作“来去逐船流”,从诗意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来去逐轻舟”更好些。因为,第一,“逐”字在这里就含有“流”的意思,不必再用“流”字;第二,因为上句说了“如有意”,所以,虽然是满载一天劳动果实的船,此刻也成为“轻舟”,这样感情的色彩就更鲜明了。“轻舟”快行,“落花”追逐,这种紧相随、不分离的情景,也正是构成“如有意”这个联想的基础。所以,后一句也可以说是补充前一句的,两句应一气读下。
塔庙新严迹半空,山前山后但孙桐。楼台影压浮天浪,钟鼓声随过岸风。
定有龙宫影深碧,初疑海市变青红。众医不识人间病,遗箓谁知药石功。
世涂艰险动难谐,学士深居但柏斋。紫翠当门流水过,碧鲜遮槛好风怀。
角巾家巷便高枕,手板公廷厌没阶。天地百年真逆旅,谁能巧宦役筋骸。
佛在祗树园,当时说此经。须菩提跽前涕零,复有千二百五十人旁听。
草堂寺盛秦姚兴,鸠摩罗什天竺僧。译诸经品中,此经为大乘。
后有菩提流支来,世言可埒罗什才。侍中崔光为执笔,相国之第为之开。
别出译本劖崔嵬。自从西晋乱,震旦人最苦。是时佛法兴,经律遍中土。
大慈无力拯横流,象义犹能歆暴主。其閒暂废太平真君年,厥孙事佛俄加虔。
废者奉道希神仙,复者谄媚求福田。糜烂战斗峻刑网,穷饰寺庙开法筵。
太和以来既南渡,洛阳伽蓝起无数。胡后宫闱不可言,永宁佛图功最钜。
后胡国珍前冯熙,敬事释门皆后父。富贵已极忧死生,外戚无功谓神助。
译经更荐国珍死,作福宁非太后故。我闻佛法不可文字求,廓然无圣道最优。
天宫龙藏积万卷,纷纭律论谁穷搜。其中佛语魔语杂,埽除皮毛见正法。
章句文义若争巧,不二无言何处答。君不见胡后起自姑为尼,死入双灵寺内栖。
其始以此终亦此,妙义那知葱岭西。河阴朝士埋碧血,洛下宫闺生蒺藜。
祗有青山宗片石,留传绝域舍婆提。
百年有几相逢日,一别重来十二年。海水萍踪仍此地,岁星荔实忽周天。
长江浪击轰云炮,绝漠寒深大窖毡。公正南归吾北上,欲论近事恨无缘。
南国有佳士,翩翩鸿鹄姿。独宿慕俦侣,高举淩天涯。
万里云海心,寄托良可知。我居罗浮下,息驾怀希夷。
匣剑久不鸣,木石性所怡。清江枉兰桨,叩我岩下扉。
我去采灵药,还当与君期。毫素见幽襟,一字堪一思。
昔余侍君子,历此游荆汉。山川隔旧赏,朋僚多雨散。
图南矫风翮,曾非息短翰。移疾觏新篇,披衣起渊玩。
惆怅怀昔践,仿佛得殊观。赪紫共彬驳,云锦相凌乱。
奔星上未穷,惊雷下将半。回潮渍崩树,轮囷轧倾岸。
岩筱或傍翻,石菌芜修干。澄澄明浦媚,衍衍清风烂。
江潭良在目,怀贤兴累叹。岁暮不我期,淹留绝岩畔。
文物衣冠异昔时,忍将吾道任陵夷。中流击楫心犹壮,大雅扶轮力不疲。
曾记当年同采藻,宁知今日独登陴。骚坛牛耳操持久,合赠银瓶祝介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