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百尺江上起,东风吹酒香。行人落帆上,远树涵残阳。
凝睇复凝睇,一觞还一觞。须知凭栏客,不醉难为肠。
江生施生颇好奇,偶逢陶野奇更痴。共言山外有佳寺,劝予往游争愿随。
是时雷雨云雾塞,多传险滑难车骑。两生力陈道非远,野请登高觇路歧。
三人冒雨陟冈背,即仆复起相牵携。同侪咻笑招之返,奋袂经往凌嵚崎。
归来未暇顾沾湿,且说地近山径夷。青林宿霭渐开霁,碧巘绛气浮微曦。
津津指譬在必往,兴剧不到旁人嗤。予亦对之成大笑,不觉老兴如童时。
平生山水已成癖,历深探隐忘饥疲。年来世务颇羁缚,逢场遇境心未衰。
野本求仙志方外,两生学士亦尔为。世人趋逐但声利,赴汤踏火甘倾危。
解脱尘嚣事行乐,尔辈狂简翻见讥。归与归与吾与尔,阳明之麓终尔期。
炎月苦淫雨,抱疾坐幽居。淖泥横隘巷,流潦溢深渠。
已绝还往迹,遂将人事疏。时闻黄鸟鸣,交交屋东隅。
岂无斗酒酌,閒玩古人书。兴怀在君子,夙昔同欢娱。
契谊托金兰,清德重璠玙。跬步不可即,而况千里馀。
仰瞻白日晖,屏翳何由舒。念离余未弭,单居子何如。
不须有客问张凭,且要无人觅庾冰。好是夜寒风浪静,月明空载一孤僧。
十五日已前取正得,十五日已后舍正得。正当十五日,取即是,舍即是。
问汝问余都正会,可怜只解那斯祁。
赋分不嫌虫臂小,居官曾笑茧丝非。六经自有安民术,莫向劳门苦著机。
虽过重九兴犹赊,有客跫然到孟嘉。唫带晚风催放菊,话深疏雨对烹茶。
休题鹿梦寻蕉叶,且订鸥盟逐浪花。万事迄今无一可,逍遥还是酒为家。
不道归期速,又看去路遥。人情趋炭热,世态类冰消。
省事宜缓和,多才忌吝娇。此心何新属,犹自忆前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