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就点出了这里也许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便难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了。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表现出来。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潮水碧,槐花黄,山川摇落窗户凉。宿云星稀日东出,青冥风高雁南翔。
华堂昨夜读书客,匹马今朝游大梁。锋铓拂尘见飞影,把握惊人持夜光。
康衢四辟通万里,天驷得地方腾骧。我留东山意颇卓,屏弃外虑无毫芒。
子能相从味冲漠,捉箠勿暂迟归装。
昨暮辞赤劫,今朝度苍岭。山峻路屈盘,峡束迷晷景。
谽谺出风门,坎窞入天井。冥行九地底,高阚群木顶。
瀑泉流其中,豃若泄溟涬。哀猿啸无外,去鸟飞东永。
仆夫怨跋涉,瘦马悲项领。盗贼逭天诛,平人遘灾眚。
伫立盼嵚岑,心乱难为整。
绿带春深近北堂,更看红锦烂天香。国风千古遗诗在,对此应知百虑忘。
炮车云兴大风作,收帆夜傍沙洲泊。春阴遮断蛾眉亭,不见蛾眉镜中落。
欲吊开元李谪仙,锦袍一去三千年。如何古时月,不照今人船。
自从捉月上天去,不知月落归何处。月照人间无古今,江流不断天沈沈。
乾坤清气古亦少,大雅遗音向谁道。白也明朝知我来,放出蛾眉翠如扫。
清晨入廛郭,闾巷溢车马。驺哄喧市尘,茫洋万人海。
父老里中旧,殷勤共迎迓。亦有诸弟昆,更互陪语坐。
世故论万端,喧哇杂碎琐。大要在功利,馀一无所解。
勉强相酬酢,意会无不可。但念道不同,语久若聋哑。
不如返吾庐,世有谁知我。
遥指罗浮坞。却依稀、烟笼雨润,杏林桃渡。闻道江南风讯早,花著窗前几树。
是红豆星星初吐。破冻含娇将蜡送,岁寒心、不改冰霜度。
酬白雪,阳春赋。
板桥驴背寻诗去。忆当年、孤山旧梦,从头记取。茅舍竹篱甘寂寞,不耐人间徵羽。
寄相思、魂销驿路。试问几生修得到,结兰因絮果癯仙侣。
卿怜我,侬怜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