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首联直写精舍的“静”正合于自已“寂寥心”。颔联以松杉森然排列与雨雪夜深进一步写山寺之悄无人烟与深静。颈联以僧人入眠和磬声低沉的以动写静之手法渲染静穆。尾联进一步表示虽然不一定长居于此,但明天还要进一步登上双峰胜境。这首诗虽然微有禅味,却因平易流畅,不事雕饰,而诗味更浓。
首联点题,并抒感。文兆是僧人,一路游方;又是诗人,故又贪于观赏景色,待他来到西山之时,早已夜色苍茫了,便乘兴歇宿在西山精舍中。一入精舍,他的最强烈的感觉,便是“静”。佛家本以“清静”为本,因此他随即感到,此处的静寂,与他自己的“寂寥心”正相符。首联两句,已含蕴着他对西山精舍的好感。
这里称心宜人,他便不忙着就寝,而是先走出户外,准备各处走走,好好领略一番。中间两联便具体描写这个“静”境。
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他独自一人,慢慢在精舍内的一条小路上散步,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时已三更,除他而外,寂无一人,唯见天空之中,雪花裹着雨丝,纷纷扬扬,向人脸上飘来。四周万籁俱寂,便是连那松杉之“老”与雨雪之“深”,也透发着不尽的“静”意。
颈联自听觉角度描写:他又从小路尽头折了回来,徘徊在户外。此时,草堂之中,僧人们早已入眠了,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更深人静,兼风雪之夜,故说磬声“沉”;低沉的磬声尚能传入他的耳鼓,益发衬出精舍之静。
这种幽静境界,使他歆羡不已,便想长栖于此,从此不归。诗人继而想到自己是游方僧,四海为家,不能不归,因而尾联便道:“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作为一个僧人,固然未能久栖于此,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听说西山精舍外双峰奇绝,便要待天亮时饱览一番。
这首五律首写“静”感,中间展开,具体写“静”,尾联先呼应开头,写诗人爱其地却欲栖未遂,再宕开一笔,预作天亮时的打算,意脉相连而又开阖自如。另外,这首僧人之诗,虽然微有禅味,却因平易流畅,不事雕饰,而诗味更浓。
旧同鱼浦龙洲住,岭表移家岁月多。今日聊城喜相见,匆匆无那别情何。
息梦烟林罅。叹巍峨、九阍踞虎,涎窥瓮鲊。饱啖荔浆支盾唾,敢把仆姑抽射。
愁梦底、狱书投下。谏牍有香尘不蚀,溅丹腔、热血天都怕。
贞木折,豸冠挂。
凄然清泪当风洒。抚杯棬、低徊旧泽,恐成饼画。小石疏泉重整葺,不愿高车驷马。
问翠袖、柴关谁打。父是忠臣儿孝子,滥簪缨、愧煞庸庸者。
朱鸟魄,此凭借。
岷源西南导,东北归海门。天吴海风平,白沙漾成湍。
琅琊渡江来,安东睨中原。一代临沂生,永嘉逢险艰。
兹山幕府开,王气何郁盘。丹旭迎羽葆,赪霞薄旌竿。
襟带画形胜,组练鱼丽陈。威仪春褉日,鼓吹前茅还。
顾贺拜道左,吴会士骏奔。荆扬虽晏谧,新亭叹河山。
仲父号夷吾,沧波骠骑屯。临津鞠军旅,甲弩填丘樊。
至今波不扬,羁业奚足言。将军盛揖客,登坛尽衣冠。
酾洒千秋人,悠悠望长安。
玉肌匀腻粉初乾,淡淡空青印碧阑。晓日《长杨》新赋就,墨云时度玉螭寒。
秋宵残月风萧萧,溪路纡曲山岧峣。苍茫恍入白云去,一径直蹑天门遥。
骏马崎呕互高下,雄关睥睨干云霄。顾我频年历长道,壮怀洒洒秋雯高。
惟有清寒助吟兴,仰看突兀心迢遥。有时下马发长啸,日月回薄山动摇。
天都直上果可到,好瞻北极趋晨朝。徙倚翻思尘世苦,身为形役徒奔劳。
却忘身即在尘世,谁见匹练流寒潮。
退然风致不胜衣,旧住梁溪徙洛溪。邀月雅宜怜水近,度云偏自爱墙低。
抽毫作宇无须镜,着屐游山不杖藜。欲访高人生性懒,诗筒聊寄小园西。
楚天秋色满山门,待月相邀野寺尊。梵阁云移相坐爽,凤箫声逐鸟歌繁。
金波忽向杯中堕,雪调还从醉后论。万里清光看不尽,瑶华犹傍紫微轩。
月氏肉,碎如雪,月氏颅,劲如铁。快剑一斫天柱折,留取胡卢饮生血。
冒顿老魅呼月精,夜酌葡萄陇月明。鬼妻蹋地号我天,可汗天灵哮唬声嘶酸。
于乎,颅兮颅兮汝勿悲,我今酌汝金留犁。黔州都督有血顶,精魂夜夜溺中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