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代生豪杰,乘时见哲人。雄姿龙马异,伟器庙廊珍。
浩荡天开运,崔嵬岳降神。扶持元有自,制作固无伦。
磊落先朝事,峥嵘报主身。九霄随日月,万里出风尘。
柱下鲁簪笔,台端早曳绅。触邪持豸角,纠缪逆龙鳞。
道直官频谪,时危志不伸。流言铄金石,雅操厉松筠。
行路知桓典,专城借寇恂。清誉高士论,优诏阐皇仁。
紫禁弹冠入,黄沙捧节巡。谠谟仍寡合,正气凛难驯。
厚宠临危辱,幽期迈隐沦。班行看解绶,河上羡垂缗。
谢卧东山里,夷归北海滨。苍生悬望切,青琐荐书频。
改革逢多难,仓皇忆旧臣。帝心虚简在,神武藉经纶。
指顾三边静,吹嘘四表春。朝廷推汲黯,帷幄用陈遵。
图识鱼蛇变,营观虎豹侁。赤墀分雨露,画省接星辰。
下殿常宣问,临轩数见亲。御香携袖满,瑞锦赐袍新。
不屈朱门贵,能怜白屋贫。散衙时待士,开閤晚留宾。
片善无攸伏,微言得具陈。重闱俱钁钁,诸子益振振。
窦氏燕山桂,庄生漆圃椿。趋庭罗彩服,列鼎席文茵。
梦燕佳辰协,乘牛紫气真。庶司欲轨范,斯世待陶甄。
愿保乔松岁,长登要路津。颂声垂琬琰,勋业上麒麟。
末进瞻休采,愚衷实忭忻。魏公中土彦,谁谓德无邻。
铅山山间紫溪边,违松别菊几十年。只今解组赋归去,载寻二物同周旋。
从教藓蔓荒三径,乔木芳苗尚繁盛。盘桓树底仰高标,傲睨轩中谐逸兴。
平生于尔颇有情,寓目便觉襟怀清。根跑茯苓斸雪块,蕊茁蓓蕾攒金英。
俗尘到少柴门闭,密叶屯云花绕砌。翠耸端宜太白巢,黄舒最适渊明意。
非徒抚玩忧暂忘,更怜也解凌冰霜。梦回半夜生秋籁,节过重阳馀晚香。
朝观夕对当窗牖,心交弗渝还耐久。懒伴孤山处士梅,惟依彭泽先生柳。
钜干低丛总足怡,时飘苍雪坠东篱。抡材不愿为梁栋,介寿何妨泛酒卮。
有女有女寄外家,伶仃飘泊空如花。采得双柑不忍食,索人远过投阿爷。
陶令多情中郎苦,一形一影西日斜。愿汝出门鼓琴瑟,不愿去国悲胡笳。
呜呼六歌兮音转细,晦日无光掩青桂。
幽居淡无事,雅志了玄经。眼花憎文字,悠悠竟无成。
中夜起不寐,披衣守寒更。梅竹散清影,素月流广庭。
孤鹤閟逸响,切切寒虫鸣。抚卷长叹息,慷慨恻中情。
世界浮沤,英雄过鸟,沧桑不到空门。薰天事业,那值水盈樽。
蝼蚁侯王等耳,只赢得、恩怨纷纷。君不见,丰碑员碣,历历白杨村。
招魂。休更论,蚁宫豪贵,蜗角崩分。任茫茫大地,一粒无存。
却看普施法水,洗千番、浩劫余痕。且莫问,名山片语,尘世几朝昏。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